石头五行中属什么颜色?
五行的色彩,其实是一个现代科学的概念,是按光谱的红橙黄绿青蓝靛紫七色划分的。 所谓「金木水火土」,只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概念。古人观察到太阳和月亮的轨迹,把天空划分成十二区域,每一个区域对应著一种动物,其中七区属阳,五区属阴。
每个区域的色彩划分是这样的: 阴阳之中又有阴阳,所以每一区的色彩还有浓淡之分,一区的色彩是最浓的,因此又称「本位色」;二区至八区的色彩依次渐淡,九区十区最淡,称作「支流色」。 一区的「本位色」就是金色、黄色,二区是橙色、红色,三区是绿色,四区是青色,五区是蓝色,六区是靛色,七区是紫色,八区是白色,九区和十区是最淡的银色和粉色,十一区和十二区是黑色和灰色。 金木水火土,分别与金水火土木相对应,指的就是这四个区,也就是古书上所说的「四子」。 在中医方面,五色与五脏的关系是这样的: 也就是说,如果身体有不适,可以对照一下身体是偏於哪一方面,从而进行调养。
在道教文化里,五色还对应著五方,即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中央黄(见《老子河上公章句》)。 这是按照日月星辰的位置确定的。据说日升月起落是有规律的,每月初一、十五或月底,都会出现在不同的方位,初一是「东方朔」,十五或月底是一阳生,月初是阴气极盛而阳气始生的「端拱」之象,此时日月都出现在东方。 由此可以确定,东方为青,南方为赤,西方为白,北方为黑,中央为黄。 不过,道教虽然承认人体是由阴阳构成的,但认为人体内主要是阳性,只有外表才是阴性,所以说「背为阳,腹为阴」「头为阳,足为阴」(《灵枢·根结篇》);相反,佛教认为人是阴阳俱全的,人体的阴阳是均衡分布的,没有高下轻重之分。所以,佛教不讲究五色补养身体,而是主张「万法归一」,一切放下,身心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