苠字的五行属什么?
“民”字属金,因为“金”对应五行的“西方”; “音”字按康熙字典等古典文本的释义,也属金。 当然,“音”字有另外的解释——即指乐器的发音部分,由于古代乐器多为木制或石制,所以这里“音”字应属土。 但我觉得这种解释颇令人难以信服! 毕竟在古代汉语中,一个字的五行往往并非只有一个说法的!如: “山”字,《康熙字典》等书皆注“山,土。”但《楚辞·离骚》有“擥桂枝而撩乱”,桂枝为月令九月草木之冠,属阴,故山亦作“水”!又,《礼记·檀弓下》载“晋献公之丧……秦伯素服赴吊……”《论语·乡党》曰“君赐食,必正席先尝……大羹不和……”《国语·鲁语》载“季武子将作郛……公父文伯命祀肆及社稷……”这里的“山”皆作“水”——此乃土、水的例子。
再如“高”字,《说文》解作“顶尊而高”,属于“上”部结构,故从“高”的字多与“一”“高”有关;但如果作为姓氏或者地名,很多则取“圭”旁之义,如姜姓高阳氏、商代的高辛氏、周朝的高夷氏、齐国的高傒(复姓)和高密(地名)等等。 我猜这个“音”字应该也属于这种情况——“音”本义应为乐声中调子的段落,那么作为五行之一显然是很合理的。不过它的字形演变很有特点,在战国文字中其偏旁多作“玉”,汉隶则有作“王”“玉”者,至魏晋南北朝时,“王”“玉”之形成为主流,直到宋代方才稳定下来。
我个人推测,此字早期可能既指乐器也可能指歌曲,两者皆有“王”字旁,故而五行的判断出现了分歧;到宋代以来定形之后,才统一归为了“木”。至于原因嘛,恐怕是因为宋朝以后“五音”中的“宫”“商”“角”等被定性为“五声”,与“六律”“五度”等一起作为音乐术语保留下来;而现代的“五声音阶”也是由此延伸而出。同时,宋朝以后“八音”中也增加了“竹”“丝”二音,如此才算全。 至于“秋”字,《说文》解作:“禾谷熟也。”属于“禾”部,故五行当为“金”。
形声。从木,“欠”亦声。“欠”意为“张口呼气”、“松开”。“木”指“树干”。“木”与“欠”联合起来表示“树干直立、张口呼气的树木”。本义:喜树属乔木。引申义:松挺而直立。说明:在喜树的生长过程中,无论是幼苗还是成树,总是直立着“张口呼气”而绝不弯曲或匍匐。汉字造字的时候,正是抓住了喜树这个最突出的形象特征才造出了这个汉字。这种汉字属于“摹像字”。摹像字是根据树木的外在形状和主要的生长特征而造出来的字。
【释义】
(1)一种植物,乔木,叶子像槲叶,种子可食。
(2)同“桢”,桢干。喻指中坚。
【字意】
树名,即三角木
五行缺木如何补?
木代表春天和东方,属木的人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同时木易为火所耗损,因此属木的人热情、随和,不注重个人利益。在五脏对应中,肝脏属木。
五行木属先天不足者,其人的肝系统就会出现各种不适,主要有头晕目眩、手脚麻木、乳房肿块、肋痛、胁痛、疝气、妇女月经不调等。因此,当木得不到平衡的时候,应在饮食、颜色、音律和运动等多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调节。
首先,在颜色上要注意以青色来调理。东方为青色,因此以青色为主的春天是个养肝佳期。青色入肝经,因此可服食颜色青绿的蔬菜,也可在房间内配置一些以青、绿色为主的饰品与装饰,以助养肝。
在运动养肝方面,春日散步是个不错的选择。晨起散步可升发阳气,从而起到疏泄肝经的功能。
在精神调养上,春天应以“静心”为主。可多参加春游踏青、放风筝等户外活动,以舒畅情绪,切忌闷在家里。同时,多听音调高亢的乐曲,如二胡曲《二泉映月》、笛曲《小放牛》可调达肝气,宽以养肝木。
在饮食上,宜“省酸增甘”,以协调肝与脾胃的关系,舒缓肝气的亢盛。推荐茶疗方:疏肝理气茶用佛手、绿萼梅、甘草、川贝、绿茶各3克,加水500毫升,浸泡30分钟后加热,代茶频饮,可舒肝解郁、化痰止咳、和胃止痛,对于因肝气犯胃而致的胃溃疡也有一定的疗效。
如果上述方法仍不能改善肝气不足的情况,则宜采用中药调理。可服用疏肝解郁、理气止痛的中药方,如柴胡香连丸、四逆散,以及疏肝理气茶、柴胡舒肝丸等。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和疾病防治等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几千年来,中医用五行学说阐明体质形成的原因,解释疾病发生的原因,指导补肾强身和辨证施治,产生了无数的奇功妙药,起死回生的妙手圣医。在五行学说的指导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5种物质。木指树木之类的植物;火为热能和光能;土为盆地和平原,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主要在土上生长,木和土也是火的载体;金指成块的金石和矿石;水为江、河、湖、海中的液体。木、火、土、金、水在常温下皆呈固态,因此称做“行”,这是其一。其二,这5种物质各自不断地运动,木长、火炎、金沉、水润、土稼穑(种植庄稼),均有运动之象和运动之态。其三,这5种物质在运动变化中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更相胜负”和不断循环变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