嚞的五行属水吗?
《易经》中并无“五行”之说,古人认为,天地之间存在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这里强调一下“元素”的概念与现在物理学中的元素概念不同),并以此构成了世界万物,这是古代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个缩影。这“五行”就像西方文化中的“四大元素”一样,是构成万物的基本要素,同时,“五行”又具有相生相克的关系。 “五行”最初见于上古文献《尚书·甘誓》和《周礼·天官·大宰》之中,其中的“五材”“五行”与后来“金木水火土”的排列组合并不一致。先秦诸子百家著作如《管子》《庄子》《楚辞》等书中出现了“五行”或者“金木水火土”的说法,但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
到战国末年,邹衍创立了大五行学说,建立了“金木水火土”的固定组合,并将东方归为木行,西方属于金行……这样,中国古代哲学中“五行”理论才算最终确立。 不过,这个“五行”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五行更始”说,认为“木火土金水”相互更替,循环不息;唐代孔颖达在注疏《周易·乾凿度》时提出“五行相盗”说,认为金木水火土相互滋生,相互克制。宋代朱熹在《周易本义·序》中也谈到“五行之理,互有相生而克”,说明“五行”并非一成不变。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提到“五行者,阴阳之气也。”这说明“五行”本质上是阴阳运动的结果。
所以,任何事物都可以用“五行”来表述,“五行”已经超出了古文献中所记载的“土、金、水、火、木”的范围。例如,我们形容一个人的性格会使用“五行”——“金”指的是坚定果断的性格;“木”是指灵活机巧的性格;“火”象征热情奔放的性格;“土”代表宽厚淳朴的性格;“水”象征冷静谨慎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