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与五脏主什么?

郏语希郏语希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五行的实质是什么?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这是古人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而发现的阴阳规律,并以此解释人体生理现象。《说卦传》说:“离为中女,艮为一阳”,“巽为长女”“兑为少女”,这是古人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所发现的六十四卦顺序和卦象,并以此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可见五行是古人通过对自然界的长期观察发现并用以说明自然界现象及规律的一个抽象模型或符号系统。

那么五行是怎么来的呢? 《书经·洪范》记载了周天子向箕子询问治理天下的方法,其中就有五行的内容:“五行:一水二火三木四金五土”,这是最早关于五行的文字记载。但当时五行并不是用来表示脏腑经络等人体结构的,而是用以比喻四时(春、夏、秋、冬)、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味(酸、苦、甜、辛、咸)、五脏(肝、心、脾、肺、肾)、五声(呼、笑、歌、哭、呻)等的,它是古代人们用来认识世界的一个简单模型。

这种用五行来模拟自然现象的方法在战国时期得到了发展,《黄帝内经》中就有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提出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人应当顺应大自然的规律,这样才能健康长寿。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导致生病死亡。 大自然的规律是什么呢?就是阴阳的变化以及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所以《黄帝内经》中有很多地方用到五行,如《灵枢·本脏》中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古人认为,人的五脏六腑,皮肤肌肉,甚至毛发都需要精心调养,不能偏颇。如果某一方面不足或者偏胜,就会生病。这个时候就需要补和泻了。怎么补和泻呢?《黄帝内经》中讲到:“虚则补之,满则泻之;有余则泄,不足则补,此五脏之气,泻补之道,须辨明了然。” 那怎么知道是虚是实呢?《黄帝内经》中指出要看舌象和脉象,还要结合病人自身的感觉。如果病人感觉口中干燥,喜欢喝冷饮,舌头红苔干,脉象虚数,就可以判断是阴虚了,就要滋阴降火。如果病人感受口腻,想喝温热水,舌苔白而厚,脉象沉细,那就是脾阳虚了,需要健脾暖胃。

耿壁辉耿壁辉优质答主

黄帝内经 素问,五常大论篇第五十中写到“肝者,其臭(气味)香”、脾土之臭为芬芳;心之火味苦,肺金之气咸。肾水之精酸,此五气皆从五脏而化出,因此可以理解为五行的性质来源于五脏所主的生理功能。 再来看中医理论的创立过程是怎样的呢? 从《黄帝内经》成书的历史角度看,是秦越人把《黄帝内经》献给秦始皇,但是当时秦越人所献的《黄帝内经》并没有现在这样的文字和内容,所以可以认为,现在的五行,即木火金水土是从秦越人的五行发展过来的。 但是这样解释的话有个问题没有解决——为什么秦越人要把自己的著作献给秦始皇呢?因为古代的医学家们,在行医的时候经常会有被官府治罪的危险。 所以我的猜想是秦越人在行医过程中得罪了当时的某位君主或大夫,于是为了赎罪就将自己创作的医学巨著献给了皇帝,并得到了皇帝的赏识进而得以继续行医。 而这正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啊!他就可以把自己的著作中的内容加以修改以迎合当权者的口味并且得到认可和推广流传下来了。 当人们看到秦越人写的“肝……其臭(气味)香……”时便会联想到一位风度翩翩的君子端坐于案前,然后口中念念有词地说着这样的话。这就是古书中所说的“天人感应”啦。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