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五行燃灯?
“五行燃灯”,是民间古老的祛病祈福习俗,源于《黄帝内经》中“五劳七伤”的观点,认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思则心有所存,神无所归,虑有所结,忧愁不解,故曰七伤”。 后来这种观点流传开来,人们用各种方法去实践它、改造它以实现延年益寿的目标。
在南宋时期,吴自牧撰的《梦粱录·十二月》中有记载:“(十二月)二十三日,谓之‘小年’。先一日,俗云‘祭灶’。二十四日夜半,祀灶神。其神形如美髯公,乘骑金轿,有人执香烛引路。次日,扫尘。二十四昼,市肆之间,更换门神。二十五日,相尚(俗云‘送灶’)。”“腊月节物”中又提到“汤丸”,即现在吃的汤圆,也称汤团、元宵,说明宋代就有正月十五吃汤圆的习俗了。
明代农学家徐光启所著的《农政全书》也有记载:“燕京有淀粉,甚白滑,用冷水调匀进食者。或做粉圆子,白糖、核桃肉为馅,清水煮熟蘸白糖食。” 这里提到的“淀粉”,就是现在我们吃的糯米粉。这种糯米做的食品,非常软糯可口,深得人们的喜爱。
不过,要说到“五行燃灯”最普及的时候,还得说是清代。据顾铁卿于光绪乙巳年(1895)编辑的《清嘉录》卷十二记载:“十二月二十三日,为祀灶日。二十四日,宰鸡杀兔,取兔置案上,供神,并令家人打扫舍内,名曰‘扫房’。是夜,接灶,焚香纸。二十五日,谓之‘添仓’,家主买猪头、酒等,祭献祖先。小民则煎炒烹炸,大陈设酒果供品,小摆设糖点菜蔬,凡祭祀供品皆须齐全,略不周到,便谓不诚,致惹人讥诮。是夜,烧灯花,谓之火树银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