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花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医用于分析疾病根源、病机的基础理论。 那么,为什么中医理论中要引入“五行”呢? 这就要从五行的来源说起了。 古人观察到自然界和人体是有规律可寻的,就尝试用五种符号来表示不同季节所生的花草树木,以及相应的人体组织器官,从而形成了“五行学说”。
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智者之治病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的说法。 “五行学”最早是用来指导人们健康生活的指南。
但随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并不断完善,“五行学说”被吸纳进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之中,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医学里,“五行学说”有着广泛的运用范围。如五脏对应五行、五色五味对应五行等等。而在针灸学习中,更是将经络与“五行”紧密相连。
《黄帝内经·灵枢·根结篇第五十七》中记载了“木生于右”、“火止于左”等以五行定位腧穴的位置;在《黄帝内经·灵枢·海论第八十二》中还有“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的记载,这里就运用了“髓”属阴的属性去解释虚证的症状。
可见,五行是中医疗法中重要的理论依据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了解五行生克的关系来帮助我们调理身心。 例如,现在气候渐冷,正是立冬冬至之际,这时天气由凉逐渐转冷。根据五行相生相克原理,肾水(寒)能制心火(热),因此冬季宜补肾少食温热之物,避免心火过旺。
又因冬季主收,万物蛰伏,人体阳气也要潜藏于内,因此不宜过度劳神,以免扰动阳气。同时,冬季宜早睡迟起,劳逸结合,切勿熬夜。 再如,春季为阳气生发之际,万物生机盎然,气温升高,人体也应顺应自然之势,多做户外活动,以利肝气疏泄条达。
还可以多用艾叶泡脚,以助阳气的升发;也可多食葱、蒜等通阳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