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五行是什么?
“形意拳”一词在现代流传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别称和名称,如“行意拳”“意拳”“大成拳”等等。这些名称的流行与传播,自然与社会的发展有很大关系;同时,这些名称的变迁也反应了武术发展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影响。 乔爷(乔羽)先生编著的《中国拳术发展史》中,对“形意拳”这一名称进行了详细的解说,摘录如下: “形意拳”这一名称是如何产生的呢?根据乔老爷子的论述,大致来源于两个出处:
1.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中的“形意拳法”。此处的“形意拳法”是指五禽戏、六艺拳(虎拳)等养生功法。
2.清代李仲轩老先生在《武当拳师传》中记述其师张祖师的武术生涯时提到“先师年二十三,投山西太谷李姓为师,学形意拳。”“形意拳”的名字即由此而来。
通过以上两则资料,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形意拳”这一名称起码起源于明末清初,当时社会上已经出现了“形意拳”的称呼。但当时的“形意拳”到底是指哪些拳种,不得而知。 根据目前所能见到的相关资料,大概有以下几类:
1.十二型:据张作霖《武术汇编》记载,“形意拳有十三式,或云十五式,然多不能全部传授。余于三十年前得此拳之全式。共有十二型,名曰五行,金、木、水、火、土,各有一势,分为五组。每组均有一发劲及四组发劲。”
2.三体式: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中记载的“形意拳三大式”,即三体式。
3.五字决:赵道新《武术百科全书·形意拳》条目下收录了一个叫《形意拳五种方法》的文章,文中介绍了“劈、钻、崩、炮、横”5个字作为形意拳的训练方法。
4.五行拳:刘哲《形意拳》一书中有关于“五行拳”的详细阐述。并载有“劈拳”“钻拳”“崩拳”“炮拳”和“横拳”的图片。
可见,至少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形意拳”这个名称并没有指代一个明确具体的拳种;它可能指的是不同的拳种,并且各个拳种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很难说这些拳种是真正意义上的“形意拳”。 至于后来出现的“形意拳”指代的明确具体,且各个地区和各门派基本上能够认可同一个“形意拳”的概念,那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情,与新中国建立以后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有关系。同时,这也和建国初期国家领导人对传统武术的高度重视有关。1956年国家体委牵头组建的全国武术研究院成立,武禹襄的孙子、北京武术界知名人士武汇川被聘为研究员,参与起草研究《武术运动管理办法》和《拳击》《跆拳道》《柔术》等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