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五行缺什么?
首先,“五方”是古代对五个方位的称呼,而“五行”则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古人把宇宙中的事物划分为五种类型,东属木,西属金,南属火,北属水,中属土。其中,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就是五行相生;相克的顺序则是火克金,金克木,土克水,水克火,木克土。中医理论中提到“五行”时,它代表的是一种规律,即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变化都是有其内在规律的。 而“海”字在《说文》中的解释为:“海,天池也。从水,每声。”也就是说,“海”字由“水”和“每”组成。可见古文字“海”与“湄”“沬”“没”等字同源,本义就是“水边”的意思。而“水边”正好对应着五行的“水木”。所以,“海”字属于五行中的“水木”。
其次,说到时间,我国古人是用天干地支来表示时间的,其中十天干与五行中的五个元素一一相对应:甲木、乙木、丙火、丁火、戊土、己土、庚金、辛金、壬水、癸水。十二地支则与十二生肖一一对应: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而每个时辰的前两个时辰又分别属于两个属相,如早上5点到7点属于“卯兔”和“辰龙”,也就是现在的“凌晨3时至5时为卯时”和“凌晨5时至7时为辰时”。
我们知道,干支纪年法中,每一年的第一个月份叫做“正月”,每个月的最后一天叫做“晦”,每月的第一天叫做“朔”,初一和十五叫做“望”,每月的正中间几天多称为“既望”(十六到十七)。而在每一个月的农历最后一天叫做“晦”的日子,则恰好是阴历月份的“月圆”之日。因为农历的计算是以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为基础的,月满则海水盈满,所以农历月末的“晦”,实际上也是大海之水的“涨盛”之时——这一天的12时辰中,“子时”和“午时”分别是白天和黑夜的时间中点,正好对应着“水木”。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五行纳音表”: 在此特别说明:这个表的“行”读“háng”,不要读成“xí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