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行指什么?
中医理论,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和中药学等,其核心是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运行的变化;“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属性;“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
中医用五行来解释人体的生理机能,认为人体五脏犹如自然界中的五运,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如同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一样。了解什么是五行,对我们理解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医将五行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建立了“辨色诊病”“望闻问切”“经络穴位”等诊疗技术体系。
临床上人们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口唇,聆听患者的声音,询问患者不适症状的方式了解病情,进行诊断和治疗。 比如,医生通过望诊发现患者口苦口干,大便干结,舌苔黄燥,即判断为火热之邪扰于机体,需凉血解毒。若患者出现乏力气短,动则汗出,尿少浮肿,即判断为气虚,需要补气升阳。
中医还将五色与五行相应联系起来看,如“青赤黄色中见黑,前程必定有坎坷。”指出青色属木,如树木之未发;赤色属火,如火之燃烧;黄色属土,如土地之深厚;白色属金,如金属之光亮;黑色属水,如水之深沉。如果患者出现青赤相兼的颜色,多为气滞血瘀之证。若现黑黄相兼,多见于湿浊化热之证。
还有“白斑红晕黄明虚,黑斑紫晕蓝灰实。”通过观察皮肤出现白斑或者红晕,以及出现颜色的时间,医生就可以判断疾病的虚实、病变的位置等等,为诊断疾病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