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属五行的什么?
五行之“行”,不是动作行为的行、行走的行;而是“行列”“道路”之行。如《说文》所言:“行,人之道路也。从彳,亍声。一曰行,人所行经也。”(注:段玉裁注引《论语·为政篇·子张问十义篇》)又云:“彳(chì)亍(chu),小步走也”,可见其意指道路与行径。因此五行之“行”,乃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所构成的大千世界之道途和运行规律之象。 所谓宇宙万物的形成过程就是“五行相生相克、循环往复的演化运动”的过程:在宇宙初开之时,一片虚无之中产生了阴阳二气——其中阴主静阳主动,阴阳交融化合形成了原始水分——水为阴中之阳,它逐渐凝聚成原始液态海洋,从而孕育出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形态……
关于五行来源的一种说法可以参见《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的远古神话传说:“昔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尧命为八恺,同姓友爱,共理四方,舜命为八元,同德和睦,以教百姓……”这八恺八元的名字中就包含金、木、水、火、土、辰、沙、阜八个偏旁。后世取谐音转化为“五行”——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是“八种德行”(恺即今之“善”字)的内涵。 “五行”这个概念产生以后,由于人们对其内涵的理解不同而衍生出了不同的学派学说观点: 东汉末年的魏伯阳所著《周易参同契》中提出了内丹修炼与外丹炼制的理论体系——“大药”说(丹道修炼的根本原理在于“炼精化气、炼气化神”),认为人体自身就是一个小型宇宙,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改造达到“还丹”的境界。同时他也将这种思想推广到社会层面,指出国家治理的道理也同样遵循着“五行相生相克、循环往复的规律”…… 金代道士刘操写的《周易参同契阐幽》就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用“五行八卦”来解释!他在对《易经》及《黄帝阴符经》等经典进行考证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乾为天”和“坤为地”并不是单纯的象形符号,而是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气”,由此延伸出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存在: “乾坤者,两仪之气也。《易》曰‘震龙见而殷仲春’,‘艮止而冬至’,盖乾纯阳,震动而见,则阳气渐长矣,故殷(阴历二月)乃仲春,阳气至此过半也。坤纯阴,艮为止,至冬至阳沉下伏,故万物闭藏,乃十一月(夏历十月)之朔也。夫乾坤之气,在天则交构为日月星辰,在地则变化为山川人物,在人则变化为筋骨血脉,此自然之道也欤哉?是故乾为金,坤为水;震为木,巽为木;艮为山,兑为泽.坎为水。”
以上这段表述其实还是有些晦涩不易理解,我大致概括一下他的观点如下:
1.乾为金,象征天,对应北方之水,因为天在上,所以水在下;
2.坤为水,象征地,因为大地是承载一切的根基,所以它是水;
3.震为木,东方为阳位代表生(震卦上四爻为阴爻);巽为木,东南方为阳位表示生;艮为山,东北方代表着停止和隐藏,所以它是阳位,也就是生发之意,所以艮为山;兑为泽,西方为阴气所凝结之地,所以它是阴位;坎为水,正北之地,水在其中停驻,所以它是阴位... 所以由上述推导可知“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为宇宙间最基本的物质形态,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这个世界运转不息、生生不息的运动轨迹,这就是所谓的“五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