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是五行什么?
“紹”字在五行的属性,历代文献有不同解释。 隋朝《广雅·释诂》称“紹,续也、系也;亦作召”(引自王念孙疏证)。 “係”即关联的意思,也有接续义,所以王念孙说绍就是召的假借用法。但绍和召读音相同,而且都是舌音,那么它俩就可能是同一字的两种写法(如“福”“畐”)了。
不过《玉篇·言部》则说“紹,木名。又续也……召读若韶”。看来这个观点要更流行一些。其实从甲骨文上看,这两个字的字形非常相近。(《古文字类编》) 那绍为什么有一个木字旁呢?因为绍的原始含义是指古代一种继承权的规定——长子必须用刀杀掉所有弟妹来取得父亲的全部财产(这其实是当时社会普遍认可的继承规则),然后才能成为合法继承人。这种仪式就叫“绍复”或“绍袭”。后来就用“绍”字指代这样一种继承关系。而“召”字的本义则是祭祀祖先时的乐器——鼗鼓或者大磬等,它是祭祀中最主要的乐品之一。
所以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绍”是一个形声字,其本意为“用刀具杀掉所有的弟弟妹妹以继承父业”。但因为这个含义与人们所追求的伦理价值观相悖,所以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它的这个原意逐渐被淡化了。而“召”的字源虽然也反映了某些宗教因素(也可能是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产生),但其本身并没有表达出如此强烈的伦理观念色彩,因此也就没有像前者那样沦为死字了。
综上所述:绍五行属木,可表祭祀之礼. 而召属金,为刀斧类器物. 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所在啦! 另外补充一点,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议其实还涉及到一个更为有趣的问题: 为什么汉字中会出现这么多意义相近甚至相通但又没有任何关联的形近字? 我们知道,汉字作为一门表意的文字系统具有高度稳定性这一特点,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着自身形态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文化需求。而这些变化大多是通过增加或删减偏旁部首的方式实现,很少对某个字的整体结构进行改动。
比如“武"字,原本写作“止戈为武”,表示禁止战争; "信"字则由"人言为信"演变而来,强调说话算数等等,这些都是比较典型且容易理解的例子… 但也有一些例子就比较让人费解了:比如说上面提到的那个“绍”字吧! 它本来是由“艸(艹)”和“攸”两部分组成的,意思是“草木茂盛”;但后来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大家又都把它改写成现在的这个样子:将原字上半部分去掉一横改成“禾”,下半部分去掉一竖改成“阝",变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字!
难道只是单纯地为了好看吗?我觉得没那么简单: 首先,从结构上讲,这个新字明显比旧字要复杂许多;其次,从内涵上说,它已经失去了原来的“草本繁盛”之意转而变成“庄稼兴旺"之义……” 这不是挺有意思吗?说不定以后会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