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在《说文解字》中,“名”的本义是指人的“称号”、“称谓”或“名字”。如: (1)称谓之“号”。如《周礼·春官》记载: “小宗伯……及大丧,使大夫号。” 注云: “谓为之号哭也。”又如《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道: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飞将军’。” 这里所谓的“号”和“号将军”中的“号”以及上引《说文》所说的“号”都是同一个词。其含义均为人们称呼对方的称谓或是称谓中的核心内容。
(2)名号之“名”。如《左传·宣公三年》记载: “楚子伐萧。” 杜预注: “无地曰萧。”《诗经》中亦有所谓“萧”者,如《郑风·清人》有言: “清人在消,肃若蒿艾。”这里的“萧”指的是一个地名而非花草,但在诗中却被用来作为那个地方的美称,与“清人”相对而言。故此,《诗经》中的“萧”也就是一种名称而已了。再如《论语‧先进》所记: “樊须请学稼。” 朱熹集注: “请学为田,稼也;请学为圃,囿也。”这里的“稼”指的就是种地、种植庄稼这种农事活动的一种名称而已。所以,《说文》所说之“名”也是这种意思。
(3)姓名的“姓”“名”二字。这是“名”的基本用法之一,是古汉语中最常用的概念,此处就不做详述了。总之,“名”即称呼对方之名,而“姓”则是表示“自己是谁家的孩子”的一个代号。 在上述解释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古人对“名”字的看法并得出一些有趣的结果来——比如在上引《说文》的注释中就提到了两个字——“令”和“命”。据《说文》载:
「令」字原意是以手持尺杖指示道路之人,后转为命令、法令之意。 而在古代,除了“天子受命于天”之外,还有所谓“诸侯受命于王”之说。也就是说天子将他的权力分给诸侯,诸侯便获得了统治百姓的权利,这种权力的来源便是他们各自的天子。因此,这种意义上的“令”就等同于我们今天讲的“法律”或“政令”之类的东西了。那么,这其中的道理何在呢?其实也很简单——因为当时的“令”已经不仅仅只是一个名词或者动词了,它同时还是一个抽象化的概念。而这个概念就是“君权”!所以说当时的人们在说起这个词的时候往往都要加上一句“吾皇万岁万万岁”之类的套话以便表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至于「命」则从字形上看似乎是与「令」无关。但实际上这两个字都有表声旁的作用(虽然这个作用并非一定明显),而且它们也都是上古时期流行的文字系统当中的组成部分。比如说《说文》中的「令」字就有两个表音部分分别是「立」「壬」,其中「立」为「令」的声旁,而「壬」则为「令」的字形特征所在;同样,「命」字也有表语素的功用,只不过它的另一个部件是「口」,而不是「令」当中常见的「止」罢了。二者确实存在某种联系。 而由上文所述可知「命」与「令」一样,都同属上层社会使用的高级汉字。
由此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推论:在上古时代,人们对於「名」的理解主要来自「命」这个字。换言之,「名」即是一种由上天赐予的身份与权利象征之物,同时也是一个人获得这些事物的前提条件。古代的「天命」观念对于「名」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在古代汉语语境下,「名」的含义可以大致归纳如下: ①它是君主和臣民之间的纽带; ②它是一种具有崇高地位和庄严属性的东西; ③它还意味着一种来自于上帝或天神的特殊恩赐力量。这些特点使得它在古代社会中拥有无可比拟的地位和价值。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衍生出了诸如「正名」、「命数」等词语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思想流派和活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