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的故事有哪些?
义的起源
《说文解字》中说:“己之所谓,从我羊。”《说文解字注》解释说:“羊大则美,引伸为美善之义。”“我”是兵器,“从我”表示“自卫”。所以,“义”原来的意思是“合宜、正直、美善、自卫”,与“利”相对应。
《盐铁论•国蔽》:“天下无义,则利不可得而求也;百官阿党,则忠臣不可得而进也。”“天下不义,则诸侯叛,诸侯叛,则大臣争。”(《盐铁论•利议》)“义”是自卫,“利”是攻取,“义”可以保住已有的,却不能得到新的。
管仲认为,国君需要建立制度来分辨“贤邪”,不能把权力交给亲人和有功劳的人,而应该交给“仁义”之人。《管子•五辅》说:“故义事不听于外,诸侯不得牵将国,大夫不得牵将族,士不得牵将家,庶人不得牵将里。王尽如此者,民必亲仁。故上贤不过等以服义,官能不过职以服功,爵赏不敖德以服恩,刑罚不慢罪以服诛。”“义”是制度。“义”是一种道德行为,这种观点在孔子时就形成了。《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说文•十部》:“美,羊大,味甘也。”《释名•释言辅》:“和、谐也。顺也。言调和而相得,谐谐顺也。”“和”是协调、和睦。“礼之用,和为贵”,指礼的运用,贵在得当、恰到好处,这既是一种道德行为,也是制度的要求。
义的体现
忠、信和孝都是“义”的体现。“信”指讲信用,《说文解字》:“从人,从言,会意”,表示要说实话。《论语•颜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中庸》也说:“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听、长惠、少顺、君仁、臣忠。”“父父、子子”“父慈、子孝”指父子双方都要遵守父慈子孝的规则。“君君、臣臣”“君仁、臣忠”指君、臣双方都要遵守君仁臣忠的规则。“兄友、弟恭”“长惠、少顺”指在长幼、兄弟上都有应当遵守的规则。
《礼记•学记》说:“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敬业乐群”指专心学业和乐在群体中相处。“强立而不反”指有很强的自立精神,不违背老师的教诲。
《礼记•曲礼》说:“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逾”是过分。“节”是礼的程度。“侵侮”是侵犯羞侮。“不好狎”是不随便。礼,过分或不足都不好,要“中礼”,不能侮辱别人,也不能太随便,要保持一定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