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字五行属什么意思是什么?
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用字,也是世界上目前最广泛使用的文字之一。在甲骨文、金文中已有之;约公元前1000年,汉字发展至小篆阶段,渐为隶书,至汉代定型,成为今日的楷书。 汉字是汉民族历代正史所收录的所有字的总集合体,据2013年的统计共有约8万个(6万基本字+2.5万多量词)。其中7000个左右是高频用的基础词汇,称为常用字或基本语汇,而余下约有9万多非常用的字称为冗余字或次常用字眼。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中国各民族通用语言是中国汉族的语言,同时也是中国其他民族与外国人交往的语言。
一、汉字起源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说”、“八卦说”、“书契说”等。但是作为证据,这些都说得很简单,而且都没有实际的依据。
至于汉字的起源,学术界一般认为是在商朝,最早出现的是甲骨文。 殷墟出土的甲骨上都有刻写的文字,这些文字就是最早的汉字。
二、字体演变过程 夏代已经能够形成一定规模的原始文字了,其形制与后来的甲骨文相近似,因年代久远,我们已难窥全豹。 商代是早期汉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商代的早期(盘庚迁殷以后),汉字形成了固定化的形态和系统化的构形原则;后期的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字数达两千五百多字。 商周铜器上的铭文,是成熟时期又一种重要的文字载体。
西周中晚期开始出现籀文,也称大篆,较之金文,字体更加简化。
秦统一六国后,规定小篆为通行全国的规范文字,小篆的笔画更为简化。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丞相李斯作《仓颉篇》,太仆公孙卿作《爰历篇》,太尉胡毋敬作《博学篇》等七篇文字,凡三万字,作为小篆的标准字体。这就是所说的“秦篆”。还采用了隶书以统一天下的书体。 隶书的产生,是我国书法史上一次巨大的变革:一方面结束了“惟篆独尊”的局面,使人们可以从单调沉闷的书风中摆脱出来,自由地创作各种书体;另一方面也使文字从“官书变为私学,从大众化的公文变成文人雅趣”的文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 东汉末年,草书和隶书走向实用化的大道,出现了章草和今草,行书也开始流行起来。到了晋代,王羲之把行草书推向巅峰,开创了“王羲之法度”,奠定了中国书坛以“二王”为首的法度基石。
三、繁简转换 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汉字,绝大部分是由唐代的“楷体”演变而来。不过,由于时代变迁和地域文化的原因,现代的汉字仍存在千姿百态的异体。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熟练地对汉字进行拆分和组合,以便能正确而快速地进行转化。例如:将一个汉字拆成两个半拼字的,叫半拼转全拼,反之亦然。
四、常见偏旁部首及解释 常见的部首有200多个,有的部首只有一个字,但多数几个到十几个字都有它做部首。比如,门部有20个字都是门的部首,竹部有近50个字都为竹部的部首。
五、五行属性解析 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属性。古时候的人通过观察发现有些物质的颜色跟它的属性相同,因而有了五行的说法——五色配五行:白属金,青属木,黑属水,赤属火,黄属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