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五行属什么的?
“义”的本义是“人的适宜的行动”,《说文》:“義,从人从羊(宜)。”即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或者说是合乎人情常理的行为方式,所以引申出了“合理、公正”“情义”“应当”“道理”等含义;而表示“正义”一义的词则是由“公正”引申来的。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以武力为正,以文化为义。因为当时各个诸侯国的文化差异较大,故此“义”具有了区分文化等级的意义,同时也暗含了区别敌我的意思——同一种文化的人,就是盟友或朋友,反之则为敌人。 到了秦朝以后,因为国家统一,这种“义”的区分意义已经失去了作用。但是出于维系社会秩序和维护皇权统治的需要,这种概念被延续了下来并不断泛化。如孔子所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是将“义”与“利”对立起来,从而进一步确立了“义”作为道德准则的地位——“舍生取义”也成为中国传统的最高道德标准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不断激化,传统儒家的“仁义礼制”无法继续维持封建王朝的统治,于是人们开始寻求新的方法来缓解社会矛盾乃至取代儒家学说,比如佛教和道教,以及明末的心学等等。但即便如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义”仍然是人们所追求的道德标准之一。因此,尽管“义气”常常被人用来形容兄弟间的朋友之情,但实际上它更多的还是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道义关系;而这种道义关系往往又是建立在私人情感基础上的,这就使得这种道义带有极强的私德意味,并且很多时候都是不受法律约束甚至是不受道德谴责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助长了某些不合理的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发生,进而影响社会的良好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