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的特性是什么?
五行在传统中医学中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物质,这种物质能够影响人体的生理变化和脏腑的功能活动(“生、克制化”),并且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疾病诊断和治疗,因此,对于它的基本特性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笔者在此处不讨论现代学者提出的诸如原子论之类的观点,也不去探讨其来源的渊源,仅就历代医家的说法进行简单的分类整理和分析论述如下: 一、《黄帝内经》中的记载 “故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
这里的“神明之府”指的就是五行的属性,而所谓的“生克”实际上就是“生化”与“克制”的关系;又云,“土在前,火主后”,“土居中央,寄政于火”,(《灵枢·经水第九》)这里所说的“前”“后”并非方位上的前后,而是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即“生我"和我生的关系——木生火,火生土;以及“我克"和克我的关系—-金克木,水生木。由此亦可说明五行之中,土居于中位,并且具有生化万物的职能。还有以下一些关于五行特性的描述:
1.木性可曲直而条达,有生发之势;
2.火性炎上,为物之阳,易动而易散;
3.土性湿能生化,有载育之功...4. 金性坚而有敛降之性,能秋杀万物;
5.水性润下润泽,有滋润、闭藏之性。 二、其他医家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在古代许多医学著作当中,均有这方面的论述,如宋代严用和所著《济生方》提出:“木曰曲直而生发。火曰炎上而疏泄。土爰稼穑而濡润。金曰从革而收敛。水曰润下而藏摄”;元代朱震亨所著《格致余论》中指出:“四气异宜五行,五行各有性情。故春则木王而善升,夏则火皇而善散,长夏则土相而善湿,秋则金清而善敛,冬则水寒而善藏...五行得四时之气以生,四时得五行之气以为运,则五运六气,周流不息矣”;清代叶天士所著《临证指南医案》里讲到“木宜调达,火宜宣通,土宜燥,金宜柔,水宜静。”这些记载虽各有不同,但都指出了五行之间相互联系着的五个方面的特性及运动变化的规律。 三、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原因 众所周知,任何一门科学的形成都不是偶然的结果,它必然有着一定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和学术渊源作为前提条件。那么同样地,在中医的发展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类学说,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由于当时人们对自然界尚缺乏足够的认识,所以只能将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归纳于某些特定的事物或概念中来加以表述,以此来达到概括自然和社会的目的。而这种抽象的思维方法正是哲学的基本特点之一。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不断发展,人们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斗争中逐渐认识到:自然界是变化莫测而又千变万化的,它是通过自身内部的运动来调节自己的机能并维持着自身的稳定状态的。于是人们在不断总结前人经验的同时,又进一步探索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及其本质特征。
在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古人是在对当时的社会现状和所处时代条件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才逐步形成了这样的观点和思想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又成为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原则和方法。因此可以说,上述所述只是我们对古人的研究成果所做的简要分析,至于为什么如此解释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呢?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和研究了。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以上仅是本人根据现有的资料对此所作的一些初步分析,难免会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同行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