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都有哪些?
五行,也称“五德”、“五常”等,是古代中国哲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概念。《尚书·洪范》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那么,什么是五行呢? “行”为行走之行或行为之行的含义。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
古人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均可以五类来概括与描述,故有万物皆五行之说。如人体由五脏所主,外有五官九窍;自然界中的自然现象分为五方五季五谷等。五行相生的关系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而相克的关系则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广泛用于中国古代的医学、堪舆学、中医学和占卜等方面之中。 在现代科学眼中五行说是一种朴素的宇宙结构论,即以人类为中心去看待世界,且其中的某些特性与现代科学的发现相符。但若以此作为评判古中国的唯一标准去批判中华文明则是非常错误的。例如在西方近代以前也是以人为中心来看待世界的,但这不妨碍古希腊文明成为近代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由此可见将中华文明强行与西方国家划等号是不合适的。
当然,以上都是现代人的看法了,其实在古代的中国人看来他们所崇尚的五德并不是简单的五个字而已。 五行的最初形成可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到春秋中期,即孔子所处的年代前后。当时人们相信天上存在五种行星,也就是木星(岁星)、火星、土星(镇星)、金星和水星。这五种行星按不同的次序出现在天空,就有了所谓的“七曜”(日、月及五曜称“七曜”)的概念出现。同时期人们对五行也有初步的认识并把它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如以五行相生相克说明帝王更替的规律等等。因此可以说五行是古人对自然界的总结以及认识上的飞跃。 到了秦始皇时期,为了巩固秦朝统治地位,秦王下令将国家划分为三十六个郡,每郡都由朝廷任命一位监御史管理,负责监察郡县官吏。而在划分土地时则以五行配地方州、五行配合当地所属的山川河流等地貌特征。如此一来不仅使人们更容易记住自己所在地域的特点,而且还加强了中央集权。所以五行又称为“五德终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