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五行属什么?
这个问题,应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先天之性, 后天养性; (二)心性之本,善恶之分. 一、先谈谈先天和后天的问题? 《三字经》开头两句就说到“人之初":”人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那么,什么是本性呢?这是由先天决定的,所谓“先天”就是自然天成的意思。 孟子曰:“可欲矣,有言哉?”“可欲”是值得追求的;“有言之”的“之”,指代前面所说的“可欲者”,也就是说有人能够把这种天赋的善良性情发展出来。这就是说,善是人的一种本能。 所以,在儒家的思想中,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当然,孔子也说过“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人的本性是一样的,因为后天的学习和影响,导致不同的人生道路与人生结局。 在儒家看来,人性中的“善”是可以培养出来和发展出来的,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所以,善是人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并且通过不断地积累善行,可以成就高尚的品质,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人性的恶的一面,那就是人有私心、欲望及贪念等。因此,就需要用道德来约束这些劣根性的产生与发展。所以说,人性中既有向善的一面也有向恶的一面。这就引出另一个词,叫做“习性”,也就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习惯的总和,也叫作“禀性”。
二、再来说说善的本质是什么? 其实这里的善,跟儒家说的“善”是一个概念。 《荀子•正名》说:“性也者,谓人之天性也;情也者,谓人情也。” 就是说人天生具有的欲望和情感,比如食欲、性欲以及喜怒哀乐的情感等等都属于“情”的范围之内。 而“善”,是指人们在满足自己欲望时所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即仁义礼智信五条原则或五常之道。 可见,善不是无条件的,它是有条件的,即要符合伦理规范才行。 同时,这个“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比如说“仁”,《春秋繁露·五行五事》载:“仁义礼智者,人法也;乐谓之乐者,亦法也……故王者必变前世之法而立制政通于道,若何?则仁、义、礼、乐,四法也。此其道术之根本也”。在这里可以看出,仁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 善是不确定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不能拘泥于古书之中或者古代圣人言论中所解释的那样片面地理解,否则就会陷入僵化和教条主义当中去,无法做到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