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五行属性怎么算?
五行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原始宗教,古人把日、月、星等天体以及人的器官、身体部位与自然界各种事物联系起来,用“天人合一”的观念解释世界。如古代中国认为木星十二年一周的天体运行周期与地支纪时每12年一周而复始相符似有规律可循;太阳每年以365天的周期往返于黄道上;太阴(月亮)的盈亏也有固定的规律等等。这些规律被古人发现并赋予象征意义,用以解释世间万物的变化规律和现象,从而产生了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为:一曰阴阳,二曰五行,三曰阴阳之象,四曰五行之形,五曰五行之气。五行相胜,即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的联系,生者宜疏而克者宜理,这种关系可以用“相生相克”来概括。所谓生是指生养的关系,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所谓克是指克制、限制的关系,又称为“制化”或“相刑”。
五行相乘是表示倍数关系的概念,即数因乘于乘数的意思;五行相侮又称“反侮”,是形容一种相克关系遭到颠覆的现象。当五行系统中的某一元素处于强势、亢盛的状态时,就会去制约另一元素,导致另一种元素的相对虚弱,此时五行中亢盛的元素会表现出相反的特性,称之为相乘。当五行系统中某两元素处于势均力敌、相互制约的状态下,如果外界环境发生变化造成其中一方过旺就会打破原有的平衡状态,使得另一方也趋于旺盛,最终形成互相助长、促进发展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作相侮(也称“反侮”)。 《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说:司气者,主岁和气也;治气者,治司天之邪气也;至气者,岁气所在也。意思是说气候的变化是由司天在泉左右间气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而人又是与天地相感应的,所以人体内部的阴阳变化也会受到司天在泉左右间气的影响。因此,要了解一个人身体状况如何,应该了解他所处的年份、季节及气候变化对他的影响,才能准确地判断出患者所属的证候类型及其病性的偏颇之处,进而给予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