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字五行属什么?
《汉字源流字典》中说“示”为会意字,其字形像人两手捧着一件祭品向神灵供奉的样子;又有人说它像祭祀时的仪式——主祭者站在前面作引导状,跟祭的人排成一行面向祭品,其中一人手里拿着一种叫“俎”的工具(或拿着一捆香草)。 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示”字的本义到底是什么? 从甲骨文字形来看,“示”像一主祭者手举“玉”在主持祭奠活动。可见,“示”的本义就是祭祀、供献。金文和篆文的字形与甲骨文大同小异,只是加上了一些饰笔以使字形美观而已。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示部》中解释说:“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三示(古文)。”“示”的上半部分是两“一”相连,表示天上的日月星辰,这即“天垂象”;下半部分是个“三”字,意为上承天之象要向下传达,而由三个人负责传达,这三个人就叫做“示”。 “示”的本义是陈列供品向神灵祈求保佑。人们举行这种活动的地方被称作“祠”(cí)。后来,“示”就成了祭祀时所用礼器的总称了——因为古人所祀之神多为远古时代的祖先,而这些祖先生前所用的器物也都成了他们被神化的东西之一,如鼎、簋(guǐ)(古代贵族进餐用的食器,圆形的称“簋”,有足,无足的叫“簠”)等,因此这些器物也就成了代表神的标志了。另外,由于人们把祭祀祖先的场所称为“庙”,于是又把供神之物称作“神祇”(qí)——对上天来说,称“天帝”、“上帝”,而对祖先则只能称“神”、“祇”(yī),以示尊敬,不敢妄自尊大。
《论语·八佾》中有这样的记载:“季氏旅於泰山。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乎?’对曰:‘不可!君子之道,或肃然难进易退,然进必仁,不退则不义……’”其中“旅”的意思是“巡狩”,指天子每年春天到各地巡视,秋天回都。这种制度起源于上古时代,当时称之为“祠”或者“礿”、“祀”。孔子认为,身为臣子的季孙氏去祭祀泰山是不符合“君子之道”的,并批评了冉有的不作为。 到了汉代以后,“示”的本义渐渐被人遗忘,只把它当做一般的指示性词缀了——“示”加上其他的部首可以构成很多新字:例如“神”——这个字由“二”和“示”组成。“二”代表天地,“示”代表神灵,合起来就是“神”。再如“祗”——“祇”是“祗”的异体字。它既是一个名词,意为神灵;又是一个形容词,意为恭敬。还有“礼”,它也是“示”与另一个部首组合而成的:“示”代表神;“豊”是古字的写法,下面是一个“豆”,上面是一束禾苗,表示盛着饭的祭器;“示”与“豊”组合在一起,就是古代的“礼”了。
不过,也有例外的情形:在某些情况下,有些与“示”有关的字却不再用“示”作为部首了,比如“福、祀、祷”等等都是如此:究其原因,大概是它们的字形已经固定下来了罢? 附:1.《汉字源流字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2.《汉字演变五百例》,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8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