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的意思是什么?
五行是古代汉族民间一种封建迷信的算命说法,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人认为这五种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 《尚书》中就有记载“五行”的内容:“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其中“行”就是行的意思,这里说的五行其实就是五种行为或性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都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形成了一些不同的观点和学说,例如阴阳家、儒家、道家等等就曾经对此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这些观点后来都被汉代的儒生们汇总起来编入了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当中成为五行理论正式形成并广为流传的基础。那么具体而言呢,这个五行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这样五个字而不是其他哪个字,我们又是怎样将这五样东西跟自然界和社会现象联系起来的呢?关于这些问题现在学术界还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不过目前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五行最早应该是一种哲学概念,也就是所谓“天五行”。在商朝的时候,人们就把宇宙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称为“天”或者叫“上帝”或“帝”;下层则是万物所生的天地之间的大地,而大地则被分成了东西南北四方再加上中央合称五行——注意这里的五行并不是指五种不同性质的物质了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那么既然说它是抽象的概念那又该怎么来理解它呢?根据史书中记载:古人把天划分为阴阳两半,东方为阳南方为阴西方为阳北方为阴这就是所谓的“阴阳两分法”(也有认为是按东南西北方位划分的);同时他们还把大地的方位与天上的星象联系起来认为它们对应着木、火、土、金、水(古天有五星,故称金水火木土曰五方)这五类物质,于是就有了今天被人们熟知的“五行相配”之说即水木为阴火土为阳金对应于中。另外由于当时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时空观所以人们还不能够明确划分出时间概念,因此也就有了后来所谓的相生相克以及相胜(克)相侮等说法的出现。总之五行最初只是一种简单朴素但却很有说服力的世界观或者说是方法论而已。 而到了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渐重视起自然规律的作用并且希望通过观察周围事物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指导生产生活实践以获得最大的利益从而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即所谓的“五行论”或者说“五德终始说"。这一时期各家各派纷纷提出自己对于五行的看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如阴阳家的邹衍等人主张"五德始终论"他认为历史上发生的种种大事都是按照五德循环的顺序进行的比如秦朝灭亡是因为它属水而汉王朝建立是由于它属火故此汉朝皇帝应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等等。再比如墨子主张"五行相胜"即水能克火火能生土等等;道家亦提出了与之类似的学说等等。总的来说无论哪种学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五种基本的属性所构成的而且它们之间有着相生相克的关系这种关系也正好对应着我们上面提到的天干地支之间的六种变化组合形式所以我们才将它们统称为“五行".
优质答主
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 火,生土,土生金 金生水,水生木 木有火有土 有水又有木(因为水生木)所以称为循环 土是中央的位子 中和的意思 所以叫“中”字 木代表植物,它生长需要水和火 但是如果火太多了就会把树烤死(比如森林火灾)
土代表土地、大地,如果没有了地那世界不就乱了吗 所以,五行不是指五种东西也不是表示五个方位,而是说自然界中有五种元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大自然的规律其实是在自然界的循环来形成的 这种循环在易经里就是阴阳两股力量互相作用而形成64卦,即自然界里的64组变化关系 这64组变动的周期是一个周天,一年又一天,365.2421987...个日周期
这些内容你可以买《周易》看 如果能看懂这些的话你也能读懂黄帝内经了 因为它是从中医理论到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一,也是古代人认识世界的科学总结。 你也可以读一下老子写的道德经 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里讲的是哲学,而不是宗教,他讲的世界观跟佛教是不一样的 我们现在所知的宇宙观都是西方现代科学的观点 而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念则是以阴阳为主体的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世界观 但这两种文化却在历史上碰撞在了一起,这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是中华文明的伟大之处!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它本是指金石、树木、水流、火焰、土地等五种物质,在先秦时,被古代人们抽象成为五种物质元素,认为世间一切物质(包括人体在内)都是由这五种物质元素构成。
五行之说,至迟在殷商时代已经产生。殷人有五方上帝的观念,据《竹书纪年》,颛顼之时,分置五方上帝;《国语·楚语》也讲到:“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少皞之子曰重,乃弃其帝而奔于熊、湘,以处南海,以避九黎之乱,是以南海之为帝,而朱亦率九黎而霸南荆也。颛顼绝地天通,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其后八恺有一子,不失厥官,世为春官,历服于楚,至于大彭、豕韦,今其宜为大神也久矣,而楚之先巫怀之,咸有神只,以临滋事。”重黎的后裔掌管着有关天地人神的宗教祀典,即相当于后来所谓天地部。重为南正,掌管天文历法,“司天以属神”。黎为火正,掌管地文星占及人民事务,“司地以属民”。正有世代继任者,如火正,有黎,黎之后有吴回、鲧、朱公、司奚,司奚至商人时代又传给其子巫季,巫季又传给其子巫咸,巫咸是商人时代最重要的宗教祭司,是殷人的“三辰”,即与商王并提的重臣,商人王卜行事常要得到“帝若三辰”,商王自己称伐鬼方,就是“率三辰”“令于三事”。重黎作为南正、火正,掌管着南方和火,他们与颛顼帝同族,从传说他们“奔于熊、湘,以处南海”,就反映了当时颛顼与东方少皞帝之子重黎及其族从今豫南、鄂北一带被迫南迁,进入江汉流域,直至衡湘一带的事实,这与早期天鼋商族南迁的路线是大致相同的。南方为阳明之方,与火相应的五行之木,所以少皞的子族为木德之后。木部所主之宫,或以为是青阳宫,青阳当是其地名,地名得于部名。后人说殷人以木德王,当来源于“少皞”之族南正、火正之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