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峰字几个土?

历玥子历玥子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谢邀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大概算是我最近遇到最可爱的问题了(手动捂脸) 其实五行的“行”字,在《康熙字典》里有这样的解释 上面的话意思是,行字有左行的横画六划,右行的行字、古文的行字都算七划。 所以按照这个说法,峰字的五行就是火土五行,但是这样的算法对吗? 当然不对! 首先,我们要知道古人造字的时候,是没有考虑五行问题的。因为阴阳、五行的理论是东汉张衡提出来的,而我们的汉字绝大部分都是由秦隶演变而来,这些字体的创造一般都在汉代之后。所以古人不可能用五行的概念去理解自己创造的汉字。 那么,现在有了《康熙字典》做依据,是不是就可以认为,康熙字典里说的五行,就是古人的五行呢? 也不是这样。

康熙字典虽然是康熙皇帝主持编撰,但实际编撰者是顾炎武、朱彝尊等大学者。他们二位都是精通经学、音韵的大家,这样的人编撰的字典,我们会认为其权威性很高。但就是这样的一部字典,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它的编纂目的首先是实用,而不是考证。比如这部字典就收录了宋体、楷体等汉字字形,而这些字形在古代可是被看作是异体的。也就是说这本字典里的每个字,都是当代通行的字形,而不是古文字或繁简字体。用这本书给一个字判断它的五行,那是缘木求鱼。 用现在的眼光看,金木水火土五个字的字形其实是有变化的,它们的象形意思也有不同。但是,如果回到古代,这种变化就会很小,特别是对于常字来说,更是没有区别的。所以,古人用字是很强调一致的。既然一致,那就意味着一个字的五行,应该是统一的。

我查阅了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和元代王桢的《农书》,这两部书里关于字义的解释是和《康熙字典》几乎完全一样的,而这两本书收字的来源,大部分也是唐代李阳冰的《篆书》。五行的观念至少在唐时就已经深入人心了。而沈括和王祯都是宋元时期的人,可见当时的识字教材里就应该有五行的内容了。如果一个字五种属性,那显然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的人们是把字理解成一种属性的,也就是五行或者五方的属性。否则,汉字不可能发展出今天的面貌。 而我们今天学习文字学,接触最多的莫过于古文字学。而研究古文字,人们最先碰到的问题就是,这些符号是什么含义。现在学术界普遍认同的就是,古文字大部分是表意的,少部分是表音的。所谓表意就是指这些刻画的线条,实际上是描绘事物的形状或者动态的。

如果这样,问题就变成,这些线条是什么含义,它所表示的事物又是啥。而答案往往是根据古代的典籍得到的,比如一本书里说某个字像某物,那这个词的五行应该就是这样确定了。这种思路是沿袭自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然而这样的话,汉字的五行就像计算机的二进制一样,只是一种代码,它所代表的现实世界的事物已经模糊到了极点。汉字是象形文字,一开始可能是模拟事物的声音和动态创造的,但是发展到后来,这些形状已经是脱离现实的纯抽象的东西了。

陶雪琪陶雪琪优质答主

我查了一下《康熙字典》, 【戌集上】【土部】 【唐韻】古孝切【集韻】居孝切,竝音誥。【說文解字】曰:山名,五嶽之一。在潁州府汝南县北。又【篇海】作告。又【廣韻】古老切、【集韻】古皓切,竝音絞。義同。 按以上两种解释皆认为“峯”字的本义当为指称山脉的名词。但是,我认为这个字更可能是形声字。因为其读音与“峰”相近(前者读作 gao3 ,后者读作 feng1),字形也非常相似;且“峰”的古文字形体中,“辛”“示”二字皆作“示”之字形,显然应表示“示”——作为“礼”的神圣含义;而“峯”字字形的演变中也出现了类似“示”的字形,可见这二字的字形也是同源的。所以“峯”可能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