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为什么结局?
《水浒传》一百二十回这部书,是金圣叹所加工、删削、标点、评点的。他删掉了大聚义之后的内容,将七十回以后完全改编重写。从梁山好汉走上了征讨之路以后,一直到最后征方腊凯旋归来,一百单八将几乎死得一个不剩为止为止(除武松、晃天佑、郭世广)。金圣叹认为这一部分是“只见强盗不见水浒”,因此就删去。他在七十回之后写了“惊噩梦”,然后是“跋”。他的删改本成了一个虎头蛇尾的本子,但是却深受人们的喜爱,流传甚广。
我们现在所通行的一百回本是清初的“三家合评本”,是由“杨定见”和余象斗、戈太极汇合评的。它把七十回之后重新补了回来。这个本子,就内容情节说,也还是承续着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的叙述。梁山好汉受招安以后,先去打辽兵得胜还朝,接着又去讨伐江南方腊,并且最后几乎死伤殆尽,就如李纲所说梁山好汉是要“尽殄”而“靡有孑遗”了。
对于《水浒传》的这个结局,人们大都以为是不好的,因为梁山好汉们一个个死去,令人不忍目睹。因此,人们就以为作者在写这本书时,对梁山好汉们是持着否定态度的。事实上,《水浒传》的这个结局,虽然看起来是梁山好汉们的灭亡,然而其中却包含了作者对于人民反抗斗争的肯定。试想梁山好汉们敢于向黑暗的统治作斗争,敢于和几十万、上百万官军相抗衡,敢于和象辽这种当时认为是“夷狄”的敌人相抗争,难道不是向人们说明了人民反抗斗争的强大威力吗?难道不是对梁山好汉们的肯定吗?《水浒传》作者在写到梁山好汉遭到惨败的时候,不啻是写自己的一桩心事,因而发出了深沉的叹息,甚至痛苦的呜咽。他对梁山好汉,是满怀着同情的。
然而事情又怎么样呢?梁山好汉们的据险而守,毕竟是难以长久,而且也经不住去征战啊!他们除了被“尽殄”以外,还能有别的出路么?不能。人民反抗斗争,也必然遭致灭亡,但人民斗争的意义和价值依然存在。在人民斗争刚刚被镇压下去,血腥的统治刚刚建立起来的那个时代里,作者不可能去写一支人民起义的武装力量,最终把皇帝推翻,封建秩序完全崩溃。即使那时已经有了农民起义的历史事实,但在当时黑暗的高压统治下,把那种历史事实直书下来,也是不可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