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悲惨故事?
贝多芬对音乐的酷爱,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使他在遭受双耳失聪这一沉重打击之后,仍然坚持创作。
尽管他已听不见自己的钢琴演奏,听不见交响乐队的雄壮声音,但他凭借心中回荡的“声音”铸成了自己一生中最优秀的作品!
贝多芬出身贫寒(1770年出生于波恩)。他的父亲是宫廷唱诗班的歌手,信奉天主教,嗜酒无度,品行很坏。贝多芬的母亲是一个女仆,心地善良,安贫乐道。家境不好,母亲又无工作,全家生计均落在父亲身上。父亲嗜酒如命,对家庭不关心,孩子上学都交不起学费。贝多芬8个兄弟姐妹,由于家穷和父亲失于照顾而夭折3个,只有贝多芬最后支撑了这个家。
在双亲影响下,贝多芬自幼酷爱音乐,且颇有天赋。5岁时父亲便把他当作“莫扎特第二”一样强迫进行钢琴演奏训练。那时贝多芬使用的钢丝框琴,又大又重,小贝多芬坐在琴旁的脚凳上,手几乎够不到琴键。他一边弹琴一边哭,还用另一只手拼命地打键盘。父亲看到儿子如此钟爱钢琴便省吃俭用,给他买了一架小型钢琴。贝多芬一有时间便坐在钢琴前琢磨、演奏那些优美的乐曲。父亲看到儿子有弹钢琴的天赋就更加残忍地进行训练,强迫他从早到晚不停地练。贝多芬在父亲的皮鞭和皮带下苦练钢琴,并没有降低他对音乐的爱好。母亲看到父子相残不忍心,便悄悄地站到贝多芬的身旁,用自己的双手轻轻地为贝多芬暖着冻僵的手。
贝多芬在母亲的保护下,勤奋刻苦地钻研音乐,使他的演奏技艺大幅度提高,父亲开始让他参加教堂、市立剧院的演出。演出有报酬,父亲用他挣来的报酬来维持家庭生计。从此,贝多芬再也没去过学校,12岁便担负起全家的生活重担。贝多芬在逆境中奋起,他刻苦钻研音乐作品,不到十岁,他的演奏已超出他的年龄了,并成为当时当地著名的宫廷钢琴家。在此期间,波恩剧团乐队的首席小提琴手聂费和大主教法院管风琴手盖斯登迈尔对他的成长起了重要作用。聂费教会了他小提琴,给他讲解了音乐作品的创作技法,让他接触到了更多的音乐大师。聂费还带他参加了乐队的排练活动,使他目睹了歌剧、戏剧和舞蹈音乐的排练和演出,在实践中掌握了音乐指挥的技巧,加深了对乐队的认识。盖斯登迈尔则教他管风琴的演奏方法和对位法,还帮助他研读拉丁文和法国文学,使贝多芬逐渐成为全才。
在两位老师的帮助下,贝多芬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钢琴变奏曲》。同时,还创作了《悲怆》奏鸣曲和《月光》奏鸣曲。贝多芬虽然只经历了聂费和盖斯登迈尔的短暂的培训,却使贝多芬在音乐上受到严格的、系统的专业教育和训练,使他的音乐天赋得到了及时和充分的发挥。使他在同龄的音乐家,甚至音乐大师中出类拔萃,一举成名。他20岁便闻名全国,22岁便来到了欧洲音乐最辉煌的中心——维也纳,开始了更加艰难的艺术生涯。
贝多芬深感波恩离欧洲艺术中心——维也纳太近了,为了事业的发展,到维也纳来可以提高艺术上的造诣。他到了维也纳之后,拜欧洲著名钢琴家比洛为师,学习键盘乐器,并在海顿门下学习作曲。这期间,贝多芬经常在宫廷、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的客厅和沙龙中演出,在演出中认识了许多贵族朋友。贝多芬在他们的保护下,有了较为稳定的经济收入。他一面进行演奏活动,一面从事紧张的创作。他一生中从未停止过创作。他的生活尽管困苦、艰难,但他仍然按照自己的设想从事创作,1803年创作完成的《英雄交响乐》是其中的优秀作品。但是,就在他的创作大踏步向前迈进之时,一场意想不到的巨大灾难——双耳失聪降临到他的头上。听不到声音,演奏和创作受到了严重威胁。他绝望过,但最终走出了阴霾。他以顽强的毅力与疾病斗争,决心重返音乐阵地。他为了继续创作,以木锥咬着琴头,以感受琴声继续创作,完成自己心中“不朽”的音乐。
在这期间,贝多芬也收获爱情。他先后与特雷泽、约瑟芬、特蕾丝和布仑斯维克等结下了不解之缘。最终都劳燕分飞,无情的现实又使贝多芬增添了几分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