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哪些故事?
孔子好学故事
《荀子·法行》篇中记载过一位宋国国君问自己的大夫:“孔子,这个人怎么样啊?”大夫回答道:“此人好学的人。”国君又问:“好学到什么程度?”大夫答道:“好学之为圣人。”宋国国君听了很吃惊且怀疑这人所说的真实性。当使者把这个事情问孔子的时候, 孔子说:“我的好学不止于此。我曾经好长时间不说说话,别人以为我是愚蠢的人;我曾经不动脸色很久,别人以为我软弱无能;我曾经很久静止不动,别人以为我胆小。只有我知道:我不说话是因为没学到说话的本领,不动脸色是因为我没学到足以动脸色的本领,不动是因为没学到足以动的本领。不是他人难教导也难说服,是我自己没有学会说服人的功夫。直到后来,我才学到了这些。”使者再次见到宋国国君后,就把孔子的这些话告知了宋国国君。
这个故事说明了,孔子“好学”的程度及孔子的圣人之道,实际上就是通过“好学”而得到的,孔子认为,要学习如何为人处世,要学习如何面对生活的风雨,要学习怎么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孔子的“好学”,并非单指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对实际生活中处理各种关系的实践知识的学习。
孔子教育的故事
孔子在教育别人的时候,总是因人而异。在谈到“仁”这一问题的时候,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说法。颜回问仁的时候,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司马牛不知道怎么去做到“仁”,孔子说:“君子忧道不忧贫。”樊迟问怎样去行“仁”,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总是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来具体指导学生。再如:子路对孔子说:“如果卫君请您去治理国政,您说先从哪件事做起呢?”孔子说:“必也正名乎!”他认为叫什么就一定要符合什么,必须按照符合实际的标准来办事,不能盲目乱来。
孔子善于因材施教,善于启发,而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怎么怎么样去做,他总是不断地提问或者反问,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自己获得知识。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这就是说,要在学生努力思考问题,想弄明白而没有弄明白,启发他;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就对他进行引发,启发他。如果把一个问题告诉他,他不能举一反三,那就不要再告诉他了。孔子教育儿子伯鱼也采用了这种教学方法。《礼记·檀弓上》“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这是一段非常经典的名言,说一个青少年时期不谦逊,不友好待人,到了壮年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建树,到了老年还不死,这才是坏蛋。这段话的来源也是源于孔子对伯鱼的教育。伯鱼有一次为丧礼事来问孔子,孔子说了以上的话。孔子通过这段话,是想来启发伯鱼要向好的方面去做,要积极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