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的故事有哪些?

屠明韬屠明韬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西周时期,曾有一位“开国元勋”,功盖天下,被称为“齐圣”,他就是姜太公。姜太公名尚,又名望,他“以封齐,故曰姜尚”。关于姜太公的生平,从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的记载来看,可以说事迹不明。有人以为,这同姜尚封于山东,距西汉京都长安较远、有关资料难以搜集有关系,其实不然。太公故事流传在中原地区,有关太公的记载在《诗经》、《尚书》、《逸周书》、《周易》等上古典籍中比比皆是。而同一时期的周公旦、召公奭的故事,典籍中记载甚多,《史记周本纪》、《鲁周公世家》、《燕召公世家》等,都详细地作出了记述,相比之下,姜太公的故事却显得扑朔迷离。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周公、召公都是姬姓王室成员,同周王室有着血缘关系,而姜太公却是一个异姓之臣,《史记》为周王室辩诬,不得不突出周公、召公对成康之治的功绩,而对姜尚则语焉不详。

姜太公的故事,主要保留在道家《古本列子》所载“齐人有好牛”这一人物故事中。这一故事在《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著作中都有记载,但内容远不如《古本列子》繁富。这个故事讲得是一个叫姜公有的人,因为善于牧牛而得到齐国国父(姜姓,吕氏)的信任和重用,齐国国父死后,姜公又辅佐齐丁公,成为大臣。后来齐丁公听信谗言,想杀姜公,姜公逃跑到了外齐,并在那里发展牧业。外齐人对他十分信任和尊重,都听从他的指挥。后来外齐人依靠畜牧业和造船业逐步强大起来,姜公又依靠外齐人“攻而夺之”,自立为君。这个故事记述的当是东夷人反抗周统治者的活动。我们知道,东夷中有一支太皞族,在古史系统中以神农氏、黄帝、少皞、颛顼等古代圣王为代表,他们曾广泛分布于中原,殷周王朝兴起后,在西周灭商战争中,他们又从中原退回到山东半岛一带,所以那里又被称为莱夷。西周王朝建立后,一方面让周部落成员分封到那里去,如分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另一方面又把被征服的商朝王室成员封到这里来,如分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这些封国都是姬姓周王室控制东夷的重要手段。

姜尚作为一个异姓之臣,在周灭商战争中,其功勋只略低于周公、召公,封在齐地。但是,东夷人不甘心周王朝的统治,在周王朝分封到此来的姬姓贵族和被征服又分封到此来的商朝王室成员之间,展开了长期的斗争。周王朝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使姬姓国和商朝国成为分属不同系统(商和周)的外族,彼此之间并不相容。鲁、宋被东夷人攻灭就是这个规律的产物。而姜太公封于齐,却不同周公旦封于鲁,召公奭封于燕。姜尚虽是周王朝的开国元勋,但毕竟是异姓之臣,他的封国齐国所处的区域,是东夷人的根据地。周王封姜尚于齐,并没有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周王是不能把女儿嫁给同姓外族的。这说明姜尚是东夷系统的太皞族成员。所以姜尚在齐地和当地民族融合后,很快强大起来。

后来,周天子不得不通过周公旦“制礼作乐”,采取承认姬姓和商族王室(成西周同盟者)的宗族特权,而对于东夷地区、巴、蜀等地区(周公所伐荆楚之地),封国的爵位很低,君王不能世袭,要周王或大臣朝拜,以防止他们的反叛。但是,礼乐制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东夷反抗斗争的现实,使当时的中原人(包括周人和商人都将其排斥在外域之内)既痛恶又畏惧。这个处于外齐的姜公,显然是周代东诸侯姜齐的始君。他在外齐发展牧业和船舶业。牧业在古书中有不少记载,如《孟子梁惠王下》记姜太公为周公旦“驱虎豹犀象而远之”、“辟草莱而任土地”,《说苑君道》记“太公望封于齐,期年,大贾富家劝而归之”。他们到齐国去干什么?就是从事牧业致富的。船舶业的记载也不乏其例,如《孟子梁惠王下》中讲齐桓公“通轻重之权”,用船运货物来增加经济实力,所以齐国才有“地方二千里,带甲之士五百万”。又《周礼夏官司马小司寇职》郑玄注:“五伯(霸)三卿者,桓公为五伯,管仲、鲍叔、宾胥无为三卿也。《韩非子十过》说桓公“用管仲兵车之众,却三王之辱,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及管仲卒死,竖刁、常(堂)騆、易牙、开方四子为政”。齐桓公在位四十三年而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靠的是船和车。《管子乘马数》说:“衡出车,牛有车,囿出车,市出车”,说明车的来源之多。《周语中》说:“齐桓献公之世,广为车舟之丽,饰台榭之高,通良展之贿,造作淫巧之器,极人力而用之”,可见船舶大得很。可见齐国船舶业和车辆业相当发达。这些都是同当地太皞族的原始积累有重要关系。东夷人本是善于舟船制造和航海的民族,太皞族的神农氏“作舟楫”,黄帝“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少皞“建舟为车”。可见船舶和车辆在太皞族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

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管仲本人也成了“内事”方面出类拔萃的人才,于是民间把东夷人(包括太皞族)制造船舶和车辆的发明创造和擅长航海的业绩,用寓言故事形式,附会在善于牧牛的姜太公身上,使其成为“齐圣”,在“外事”方面,成为古代先王的继承人。《庄子外物》说:“今有人于此,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以其所用重而所要轻也。夫生者,岂特(只)隋侯之重哉!修(整修)夜慎之。曾(乃)以(用)万乘之国,笼(用)人射(法)也(羿)者。”这个故事所要说明的道理,正是桓公、管仲善于“内治”而“外事”不能,不能正确处理“重”与“轻”的关系。羿善于射杀远雀,桓公、管仲则善于治国,把“修夜”之事视为“隋侯之珠”,而把“万乘之国”放在“千仞之雀”下面。可见这个故事是影射桓公、管仲的。“射射(法)羿”的齐桓公、管仲是“内有余而外不足”,善于“内治”,而不善于“外事”,如周天子一样。这自然同善于“外事”、长于“远德”和善于“通商”的东夷人处于对抗状态。所以这个故事用桓公、管仲与东夷人对抗的结果作结尾。可见用管仲、桓公影射周王和周公,并不是《庄子》一家的发明,在管仲、桓公之前,用东夷姜齐始封君姜太公,即“齐圣”故事影射周王和周公,这个发明应归功于东夷人。东夷人把自己的故事归功于“太公人”,《庄子列御寇》讲:“神农与伏牺氏、文王、黄帝皆养人也”,把“齐圣”同古代圣王相提并论而自况,自以为自己是古代圣王的继承人,这正是姜尚身为异姓之臣,为诸侯的真正原因。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