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四个字谁写的?
谢邀 这是1946年7月北大校务会议通过的关于校名的决议,原件存于中国档案部门。其中提到三种选择校名的方式:由学校名称委员会或聘请专家、学者及校友进行提名,经遴选后形成最终方案;或是根据“周作人建议”将“国立北京大学”更名为“北京大学”;还有“以‘北京大学’作为简称”的方案。 周作人是当时北大知名教授,同时也是日本著名汉学家,曾担任过日语翻译。他于1935年至1947年间任北大校长。这个提案中的“周作人建议”应该就指的他是了。 但为什么是这三个字,而不是另外两个呢?这得从抗战时期北大的两次更名说起。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华北,北平沦陷。为了表示反抗,坚持办学的北大于同年10月28日决定将学校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但这个名字只存在了两年多时间。 1945年日本战败,北京大学成为解放区大学(当时称“华北联合大学”)的一员,奉命停办。不过仅仅过了一年多,随着国共内战形势的变化,北京大学于1946年复校,并改为国立,校名为“国立北京大学”。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1946年的北大是“复校”,但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延续关系;因为在这期间北大多了一个新任务——接收并改组原伪满洲国皇帝溥仪所办的“建国大学”,将其并入北大。所以也可以说它的建立具有“新建”的成分。这样,从1937年到1946年期间,北大的校名经过了三次变更,按时间顺序应为“国立北京大学”“国立北京大学等”。 那么,为何最后确定了“北京大学”这个名字呢?据我们推测,可能出于以下考虑:
首先,“国立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生物学系”中“国立”二字已被教育部撤销,不能使用;而“北京大学等”过于冗长。所以取中间,“北京大学”是比较合适的。
其次,考虑到抗战胜利后国内政治的复杂局势,以及北大的特殊地位,需要一个简洁而又能体现其历史的名字来作为校名。 “北京大学”这个名字恰好能同时满足这两种要求。
周作人的影响力亦不可小觑。作为北大著名教授、作家、日本人,他的名字在中日两国都有很大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他在日本有很高的学术声望,与许多重要学术机构都有深入的联系。通过他来联系那些学术机构来进行学术交流应该是很有效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