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前可以移民香港吗?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除少数高级将领及高官携带家眷离开大陆外,绝大多数的达官显贵都留在了大陆。他们有的是出于政治原因(如“三反”、“五反”运动),有的是因为感情,舍不得妻妾子女,或是因为年龄太小,离不开父母等等。 当时能够出国的人主要是公派留学和出国考察的人员以及政府派出赴外的专家等,普通民众很难获得这样的机会,想出去是很困难的。至于到港澳地区,则完全没有问题。
据我的母亲回忆,她年轻时想去香港看看,便只身前往,从天津坐火车到达徐州后,再由当地政府派专人护送过关抵达南京,然后转乘轮船前往香港。在徐州至南京的路上,护送她的政府官员还给了她一个特殊的“优惠”——由于当时内地的伙食很差,这位官员就在路边的一家面馆请她吃了一碗面,临走时还不忘把钱付了。(那个年代可没有公款吃喝一说!) 母亲说,那顿饭吃得特别开心,因为从小到大,除了过年过节之外,她从来没见过也从来没吃过那么好的食物——两片薄饼叠在一起,中间夹一块肉丝,一口咬下去那叫一个香啊…… 不过也有极个别人因特殊缘故能离境去到港澳台或是海外,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于1950年后先后去过美国、英国、法国、苏俄进行学术访问,又于1964年到香港大学作短期讲学;再如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因实验室条件不好而到欧洲做研究,后来在40年代后期又到台湾从事海洋生物的研究……
事实上,在当时那个动乱的年代,外出求学或者从事科学研究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毕竟大多数人还是幸运地活了下来… 我是1978年才去的香港,那时候刚刚恢复高考,我考上了北京大学,学校允许我们四人宿舍中的一人保留学籍,假期到香港打工赚学费,当然这样安排也是为了照顾到我们这些家境贫寒的学生。
到了香港后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民生凋敝”,到处都是破破烂烂的,和内地大相径庭。记得刚到香港的几天后,我去湾仔码头附近的一家超市买日用品,出来的时候发现身上只有几枚硬币了,于是想找一家咖啡馆坐下等着钱汇过来,结果走了几家都找不到有卖咖啡的地方,最后终于在火车站附近找到一个专卖汽水的柜台,央求老板给我一杯热柠檬茶,却也因此改变了我对香港的所有印象——原来香港不仅穷,而且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