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的大父是什么?
大父(だいふ)=爹/爸爸 日语里的“爹”有「おとう」、「たち」和「おや」三个读音,分别对应「爹」「爺」或「爸」。其中,「おや」比较文雅,用于称呼比自己年长的父辈;而「おとう」则更为随意,可称呼自己的父亲,也可称呼别人家的父亲。不过,如果用来称呼自己家里的男人,不管是爷爷、外公还是叔叔等,一律用「おさん」来表示。「おさん」听起来就像是在叫“爷爷”“外公”或是“叔叔”一样,十分直观。 但是到了韩语里,这些词都变成了「아버지」(a beo ji)或者「어버지」(eo beo ji),也就是汉语翻译中的“阿爸”或者是“欧巴”。
至于原因嘛……这就要提到近代韩国的英语教育了。 19世纪中期,英韩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英国人在韩国东海岸的仁川港建立了领事馆。随后,随着西方列强入侵步伐的加快,日本也紧随英国人之后于1876年在汉城设立了领事馆——这就是“韩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的由来。
为了适应与西方人的外交交往需要,当时的朝鲜王朝开始大力推广英文教育,很多重要文件的签署都必须同时使用英文和韩语。于是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原本使用中文表述的称谓也开始改用英文表达方式。比如“爹”这个词在朝鲜语中写作「대부」(da-bu),发音为[taːbu],对应的英文就是「father」。
当“father”还只停留在书面语言阶段的时候,“dae bu”就已经在韩国人嘴边叫了起来。并且由于朝鲜语和韩语都属于表音文字,“dae bu”很容易写成「아버지」(a beo je)或「오빠제」(o ba je)。
经过一段时期的使用和传播,“아버지”渐渐成为了韩国人对“father”的通用译写。后来即便使用了罗马字,情况也没有多大改变,“아버지”一直沿用至今,成了我们听到的“阿爸”或是“欧巴”。 除了对“father”的表达之外,其他一些源自中国的称谓也在翻译的过程中被改得面目全非。譬如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天朝上国”(韩语:てっしょうじょく),到韩国之后就变成了「더스토리주」(deo seu to li z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