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在五行中属什么?
楼上的朋友都说的挺有意思的,不过似乎都不是很严谨(可能我理解错了)。 《辞海》里“栗”字这样解释:lì(ㄌㄧˋ),壳斗科乔木或灌木,果实称栗子。 《康熙字典》里对“栗”下的定义是这样的:栗、栗子,木名。亦曰榛子树。《礼记·月令》:“仲秋之月,桐始槁,萑苇充。其日祀五帝,右展禽。天子乃尝麻,先行糜粟,然后尝菜;君臣上下,衣裘带屦,靡不咸宜。”郑玄注曰:“此言时则,谓之纪号,故书谓之‘栗’,其实榛也。”又曰:“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多风灾。行冬令,则水潦为败。行春令,则虫螟为害。”又曰:“栗,木名。” “栗”在古代指两种植物——栗子树和榛子树,并不是现在的栗子。现代汉语词典也是参考了上面的文献资料给“粟”字的字义的定义是:又称栗子,乔木或灌木,果实球形,黄褐色,有油腺,很坚硬。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古代的“栗”(栗子)与今天的“粟”是不同的物种。而且从词源学的角度看,这两个字也不是同源字。虽然今天的人们把这两种东西统称为栗子,但是把它们混同起来当作一个字处理是不正确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古代人用的“栗”是什么?现代人吃的“粟”是什么?这个问题好像有点智商检测的味道……不过古人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愚蠢!(虽然有时候也挺愚蠢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古书中的“粟”到底是什么,二是这种“粟”是不是现在吃的粮食。 关于第一个方面,我们需要先弄清楚三个名词的概念:原粟、黍、稷。
在周代,粟是百谷之首,被称为“原粟”,这个“原”是指起源的意思,所以“原粟”指的是最初种植的粟。那么请问,最初的粟是什么呢?当然是栗子。《周礼》:“祭五谷之精。”郑玄注:“谓种始生,待以为王公诸候斋戒之祭。”“祭五精”所用的五种谷物是黍、稷、菽、麦、稻,没有粟。可见,周代的“粟”不是我们今天吃的粟。那么为什么现在的“粟”不是周代的“粟”呢?因为现代的粟是汉代从西域传入的。而周代还没有羌人(汉代羌人开始种植粟)也没有月氏人(汉代月氏人才将粟引入中原地区)。
周代的粟,其实是后来的穄。《尔雅·释草》:“穄,黍属。”郝懿行云:“按今北地所种粟,有粘者,有不黏者,即古今所谓粟矣。”这里的“粟”当然就是现在的小米,北方人又称糕小米。这种谷子种出来的米既不像粳米饭那样松散,也不像糯米饭那样黏连,介于两者之间。由于它具有这两方面的特性,所以可以制作多种食品。例如可以做粥、可以做糕、可以做饵食等等。除了做成饭食之外,还可以做成酒曲,用来酿酒。用现在的观点来看,它就是小麦族里一个特殊的品种,属于纯营养型谷子,不适合加工成面粉。
第二个方面的问题就比较好回答了,现在的“粟”当然不是汉代以后才引进的,现在所说的“粟”就是古代的“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