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时是五行中什么时辰?

冉义臣冉义臣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八字中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个字,每个字都对应着一天里的十二个时间点;而天干中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则每字代表一个月里的十天。 这样,干支就对应了二十四节气,及其中每一个节的气候特征。

那么,什么是节?什么是气?它们和节气又有什么关系? 要解释清楚这些概念,得先从冬至开始说起…… 每年冬至那天,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23°26'S),进入北半球白天最短的一天——尽管在北非的撒哈拉沙漠仍有长达10多个小时的日照。

过了冬至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 每月五气中的二之气(惊蛰到小满期间),其气候特点是“大旱东南;雷火布散”,也就是说此时气温回升,但雨量不多,而且主要出现在东南地区。到了三月,春雷开始遍布全国。 四之气(小满到大暑期间)的气候特征是“湿热交蒸,炎暑盛行”。此时天气热蒸腾,雨水也多起来。 五之气(立秋白露期间)的关键词是“干燥”,这一阶段“燥湿俱轻”,所以天气不会特别炎热也不会特别潮湿,比较适中。 六之气(秋分寒露期间)的气候是“风燥冷湿”,此时风多,温度适宜,湿度偏小。

七之气(霜降立冬期间)的特点是“冷晴雪盛”,也就是说会有霜冻,还有大雪纷飞的时候。 八之气(小雪大雪期间)的主要特征是“阴盛阳微”,是一年里阳气最弱的一段时间。要注意保暖。

九之气(冬至小寒期间)的气象特点是“水冰地寒”,大寒的到来意味着一年里最冷时候的开始。 十之气(立春雨水期间)的气候变化为“东风解冻,蛰虫始振”,意思是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了。

十一之气(惊蛰春分期间)关键词是“风邪病”,这一时期的疾病多以风热感冒为主。 十二之气(立夏小满期间)的特征是“郁从土化”,这一阶段的肝气是很旺盛的,如果遇到南方阴雨绵绵的天气,人就容易生气、肝火旺盛。

以上就是十二节气的基本介绍。

战茹洁战茹洁优质答主

按照中国“干支纪法”纪法,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组成“六十甲子”。以“干支纪时法”,一日内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为两小时。夜半23时至1时,是子时,配上天干为“甲子”;一时至3时,是丑时,配上天干为“乙丑;三时至5时,是寅时,配上天干为“丙寅”……以此类推十二个时辰为一循环。每个时辰行一“值符”(星临于此地,值此时间),如寅时的值符星是“破”,申时的值符星是“绝”,未时的值符星是“死”,子时的值符星是“生”。这就是所谓的“十二地支之值符”。“子午”(夜半23时至凌晨5时)是中气时辰;“丑未”(1时至7时)是土气时辰;“寅申”(3时至9时)是金气时辰。“卯酉”(5时至11时)是兑金西位;“辰戌”(23至15时)是兑土方位;“巳亥”(14时至20时)是南方之位。一天分为八个节,每一节又分卯时,五行中什么时辰为三刻。如子时(23时至1时)是一节,为“夜子初、夜子正、夜子末”三刻。

人们常说的:“年上起月法”、“月上起日法”、“日上起时法”即是运用“干支纪时法”的“甲子”来运算。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