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时五行属土缺什么?

杨泳杨泳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五行学说是在东汉时期形成的,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观测到行星的位置变化以及恒星的季节性移动。 古代人们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立春开始计算,冬至结束。

如此划分是为了便于对“时辰”“地支”的命名。把一个“节气”分成八份,每三个“节气”组成一个时段,称为“中气”;从立春节气起,向后数八个节气,到春分节气之前的那段时间,称为“春季子时”或简称为“子春”,这样就把一年分割成了24段。 由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是有起伏变化的,因此每一个节气对应的时间不是一个整点。

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发现,每个节气的起止时间点大约是: “立春 立夏 小满芒种 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 在上述时间区间内,有一个特定的时段被称为“丑时”,即现在所说的凌晨1时至凌晨3时。“丑时”也称为“夜半”“鸡鸣”,这时的太阳位于黄道0°~15°,而地球处于公转轨道的最里面,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少,是整个白昼中最黑暗的时刻。

与“午时”相对,“丑时”也就是现在的“夜间”。这种划分方式至今仍然被沿用。 但是这样的分法无法反映一天中真正的“子时”和“丑时”。

现代天文学认为,一天应该以午夜0时开始,此时太阳直射点到达了南回归线。而在古代的文献中,也常能见到“子时暮夜初长”、“丑时昏黑”一类的描述。 所谓的“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也是这样划分的,它们分别对应着现在所知的“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夜晚”等等时间段。 从上古时代的“干支循环历”到晚清的“黄帝历”,再到今天的“公历”,这样的日期划分方法一直被沿用。它反映了人类对自然时间的认知过程。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