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字五行属土吗?
“五”是个约数,并不是固定的数字。 比如“五行”说的是金木水火土,实际上应该再加一个土,是六行; “五谷”中的豆指的是大豆,属于粮食作物,所以应该是五行的土加上一行的木; 而“五福”指的是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子孙孝顺),跟土一点关系也没有。这就是八行或者九行了。
如果硬要把这些五行和四季联系起来理解的话,那么土是居中的,春天植树种花,种植庄稼是在土地里进行的,所以春季属木;夏季万物生长茂盛,像大地一样宽厚包容,故夏季属火;秋季草木凋零,农作物成熟,就像大地一样坚硬粗糙,所以秋季属金;冬季天寒地冻,万物沉寂,就像天地之交,阴阳相抱的状态,所以冬季属水。只有春分秋分冬至夏至才是固定的节气,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也是固定在二月三月五月十一月。用立春立夏立冬至夏至来分别对应土金的五行完全是可以的。
至于你说的意,按照王力的说法,古意的本意是指鸟的遗志,引申指心中所想,再引申指意图,又由打算引申出意愿这个概念。我觉得这个土很符合人意。因为人心都是怀有善意,想要实现自己理想愿望的,这种意念是由心意产生的,所以土代表意完全合适。况且古人用文字记述语言的时候,是会考虑发音的相似性的,而发同样的音,在古代意义相同而又相近的词往往有相似的偏旁部首,例如思→心,诗→言寺,词→辛丁等等,意思也有相近之处。“志”字和“意”字的古代写法是很类似的,都可以看出来是有“心”的,也就是说古时的“志”“意”同音同义。
后来为了避免一字多义导致阅读混乱,人才用了不同的字表示相同的含义,“意”表示心意,“志”表示志向。只不过“志”还保留了一些土的成分。“意志”中的“志”含有心中的成分,因此是土;而“志向”的“志”就是心中的想法,当然是心字旁了。
在文字学上,“意”字属于形声字,言字部,可以理解为声音从“音”并且和“言”字有关系。“音”字的甲骨文,像是一张口发出“幺幺”声音的象形,“上古之世,人多圣贤,民少邪恶,故从言之字,多是嘉美之善也;而从心之字,多是危恶不急之论,故于忠正言语之事,不复加心焉。”言字部,表示“意”字有表达的意思;而“音”字表示“意”字的含义偏向于“口头表达”。
“言为心声”,“意”字可以理解为从心里发出说出来的想法。《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意,志也。从心察”。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在语言文字没有发明之前,只能通过眼神和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眼神和动作是心志的外在表现形式。语言文字发明之后,内在意念可以通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因此,通过说话和笔谈就能洞察到心里的想法,正所谓:观其言而察其行,知心之志。“察”字从宀,从寽。 “寽”与“白”形近通假。《说文》:“白,从入从甲。淡墨,象形。”“白”字像是一种颜色很淡的类似“墨汁”的液体。因此,“察”字可以理解为:观察的非常认真仔细,好像涂抹上了一层很淡很淡的墨汁,非常透彻,非常明白。
在《黄帝内经》中有21篇文字提到了“意”字,大多都是“用心”和“表达”有关。“意”字在《黄帝内经》中的含义包括意志和意思两方面。在意志方面,意字可以理解为内心活动或思想。“心有所依则神有所归,神有所归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此阴阳平衡,才能保持身体健康。”“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最佳状态,需要“心有所依”、“神有所归”的意志配合。在意思方面,意字可以理解为表达意思,也就是说话。“五音不和,则微声起,当耳三里之内,微声然,三阳之音也,散乱而不清者,脾之病也”。“五音不和”说的是说话发音不准,音不清。《黄帝内经》中提到了“脾与口为合”,因此语音的发音和口腔及唾液的性质相关。语音散乱不清,表示消化和运化的功能下降,即“脾之病也”。
“意”字拆分成“音”和“心”。“音”字五行属金,“心”字五行属火,所以“意”字五行兼金火二行,属性是阴阳兼有既可为阳也可为阴。“音”字本音yin,一声;但当“音”字作为“意”字的一个构件时,可以作为“意”字的读音,这时的本音变为:yì,四声。
综上所述,“意”字五行兼金火二行,属性为阴阳兼备既可为阳也可为阴,本音为yin,一声,作为字根构件时,音变为yì,四声。
“意”字的起名寓意:“观其言而察其行,知心之志。”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附:
文字解析中所用到《说文解字》及《黄帝内经》的内容,请查询有关原文,以便于理解。
注:本文的文字解析仅代表一家之言,仅用以研究探讨汉字的数理规律和五行结构,以及其来源、演变规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