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洋属什么关系?

耿壁辉耿壁辉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是很古老的一个问题,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王充著《论衡》,其中有一篇就叫《问孔》,专门质疑孔子是否为真迹以及有没有那么神。 里面就有提到这一种说法,即“子曰: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余谓:天道甚难知,其理甚微茫也”,意思是说五百年必会出现一个圣王(或者说是圣人出现的一个周期);但是王充认为这种说不清楚规律的事情是很可疑的。

这里孔子的话是出自《尚书·尧典》,原文是:“期三百有六旬,尧舜万岁之期,子姓世德,孰能纪焉!”也就是说尧舜禹时代大概五百年的时间,然后中间又分分合合。到了周朝的时候,周武王伐纣,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为殷侯,让其延续殷商的祭祀,所以《史记》里说“封神农之后于焦,舜之功于蔡,禹之功于杞,桀之后于郕……”这里的舜和禹当然也是传说中的圣贤君主。

至于为什么会传说到他们的后代,王充的《问孔》里也有解释:“或曰:上古圣人之徒,世世相传,后世无及也。曰:尧舜传位于禹,禹传位于舜,是以贤明之德传乎子孙。”“或日:上古圣人复起,可使治天下平四方耶?曰:尧舜虽没,幸有其子孙。”“或曰:古所谓‘帝’者,何也?曰:天帝也。”“或以舜配食于尧,禹配食于舜,是三代天子俱在堂上,何以言‘庙’?曰:宗庙,所以祀先王,去祖宗远近之义亡矣……祖以阳德居尊位,宗以阴体亲尽终,皆祭于寝。”

以上引文的出处见注释。 其实这种说法流传极广,不光出现在中原地区,在甘肃等地也有发现相关的遗址、文物等。另外要特别说明的是,这种观点并不是汉代才有的,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人提出来了。

薛彦宾薛彦宾优质答主

相生,指事物之间有促进、助长、滋生、兴盛的相互影响。事物的相互促进,按五行的次序是相生的,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可以构成促进环。从五行相生的次序可以知道:木能生火,比方说一个燃烧着的大木头,能够把许多小木棍烧着,把小木棍比作小“木”,那么大木头燃烧所化的火焰就是“火”,所以大木化“火”并把小木烧着,表示木生火;火能生土,指火灭了变成一堆熟土,表示火生土,可以想到火烧灰烬成土,也是事实;土里有矿石,矿石是金属的矿源,故土生金;下雨时看到地表积水,由水聚成河,由河汇成海,表示水的集聚来自土地,故金生水;水能浸溉作物和树木,所以水生木。

相克,指五种事物相互制约、排斥、抑制或克服的关系。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可以构成抑制环。从相克的次序可以知道,木虽然能生火,但潮湿的木头,能阻遏火势的蔓延(即所谓“水”能“润下”),并且燃烧后的灰就是土,故能克木。同样道理,土即使能生金,但如果铁斧等金属工具不断地挖和砍,土就会被刨松、崩坍,所以土被金属工具所克,故金克土。其余火克金、水克火、木克水等的克胜关系,也是一一对应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