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五行属什么的?
“五”字在古代汉语里是个量词,而不是现在数学里的“5”的意思。这个词汇最早出现在西周金文里,意思是“二个五”或“五个地排列”。因为“二”和“五”都是表示基数的词,所以不能单独使用,必须与其它数量词连用。用“三”去表示“多”的意思(如“三五成群”“三山五岳”),从战国时期就一直沿用到现在了。《楚辞·离骚》里有“前三后五”的说法。 后来这个用来表示序数的“五”字,慢慢被用来表示数值,但是习惯上仍然保留“一、二、三、四、六、七、八、九、十”这些数码本身的意义。所以“五”在表示次序的时候,也带上了它本来的“一、二、三、四”这些数字的意义。 因此我们就可以说“五行”就是“五行”——指东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中央土。也可以说成是“木、火、土、金、水”。
古代的数系是十进位制,每“行”是10个数,所以“五行”加起来也就是“五十数”。这种思想一直影响到了现代中医的理论中——比如中医诊断里讲“五色”“五行”(青赤黄白黑)和“五脏”(心肝脾肺肾)的关系时,也是把“红”归为“火”,“绿”归为“木”,“白”归为“金”,“黑”归为“水”的。其实这跟古代的计数是密不可分的。 另外说到中医,不得不提一下“天干”和“地支”。它们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用这十二个字分别表示一年的十二个月,每天用一个,依次循环。而六十花甲子的名称就是这样得来的——“甲子、乙丑……”每一个名字代表一年,60年一个循环。 这组符号最初并不是用于记录年份的,而是用来记录月份(干支纪月)。由于古人把天干视为阳、阳性变化,把地支视为阴、阴性变化,当农历每月出现阴阳变化的“节气”时,就会出现“干禄”或“支禄”的情况(每个月的初一称为“元日”,十五为大月,三十为小月。) 所以中医理论里就有“天干地支”这一说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