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辞源》中关于“慕”的解释 《汉语大字典》中关于“慕”的解释 大字典显示, “慕”字在东汉许慎作的《说文解字》里解释为从目、勿声;而在唐代的《干禄字书》里则解释为从目、莫声。 “慕”字的“目”旁是声符兼表意(形),表示意思。而“勿”“莫”二字均为语尾助词,无实义。因此上两个字可理解为“慕”的意思。
根据上述解释和古代的读音规律,“慕”字的读音应为MO4。 而今音标注中,“慕”字的读音为mu4。 为何变了呢——因为今音标注采用的是现代语音系统。 在古代,“木”字发音为mu2。 在现代语音中,“木”字发第二声mù2。 所以今天的“慕”字发音与上古音中的“慕”字发音完全一致。
而“暮”字在东汉许慎所作的《说文解字》里的解释为“暮,日夕也。从日,墓声。”可见“暮”字由“日”和“墓”组成。 根据上面的解释,“墓”字在古代读作mu4。所以“暮”字的读音为mu4。 和“慕”相比,“暮”多了“日”字。“月有阴晴圆缺”“日为黎明黄昏”“日出而没有光照的时候叫做‘暮’”——这是古人的时间和太阳关系的理解。
“暮”的古字为“暮”。可见古人是在“日落”这一过程中去理解“暮”的字意。 日落即日光消失,所以“没”字有“日月”和“入”,意为太阳落下去,月儿升起来,或者说是白天过去,夜降临了。 “没”字在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里解释为“日在末,月在高,以成月貌。从日,月声。”也就是说“没”字的字形表达的是太阳落山时月亮上升的渐变过程。 月儿慢慢变得圆润,这个过程就是“没”。而这个变化的过程也就是上古汉语“没”的读音。 我查阅了古书的演变过程,“没”字在西汉的《尔雅》中写作“昧”,读音同“妹”(mei3),晋代的《埤苍》中写作“沒”,读音同“勃(bu4)”,而宋代的《集韵》中则写作“没”,和今天的一样。“没”字古音读作mei3/bo4/mo4。 “晦”字在东汉许慎所作的《说明字》中解释为“晦,月尽也。”可见“晦”字由“月”和“晦”组成。
《汉字文化》1996年第四期载文《“晦”初探》中说: “讳”字在东汉许慎所作的《〈说文解字〉》里解释为“讳,名也。从言,晦声。”可见“讳”由“言”“晦”组成。
金木水火土五行中,在中医中,每个行有对应的五脏,具体归五脏管理,金对应肺,木对应肝,水对应肾,火对应心,土对应脾。《难经》认为:五脏分主体内不同部位,心主神,肺主魄,肝主魂,肾主志,脾主意。
此外,五脏又与十神对应,即用十神分配五脏,每脏分为阴阳。阳神有:日、月、官、鬼、财;阴神有;印、食、伤、害、病。十神五行分配原则是:分配给本气归本气,分配给生气归食神,分配克气归七杀(伤官),分配被我克之气归偏印,分配比和之气归比肩、劫财。
具体分配是:肺为北方壬癸水正气,禀天水之金气。在人体属太阴之气。肺金的阳神为伤官(伤害金气),分配胃(足阳明)、胆(足少阳),肺金与食神火相生,分配小肠(手太阳)、心(手少阴);肺金被七杀火所克。分配大肠(手阳明)、三焦(手少阳),肺与比和之气比肩、劫财同气,分配脾(太阴),肺被偏印木所克,分配肝(足厥阴)、心包络(手厥阴)。肺金主魄,魄为白,为气,属神经系与血液循环、泌尿、皮肤相联。
肝为东方乙木正气,禀天风木之气,在人体属厥阴之气。肝木的阳神是官鬼金,分配膀胱(足太阳)、小肠(手太阳);木与食神水相生。分配肾(足少阴),木被七杀水所克,分配胆(足少阳)、三焦(手少阳),木与比肩、劫财同气,分配心包络(手厥阴);木被偏印火所克,分配大肠(手阳明)、心(手少阴)。肝木主魂,魂为赤,为痰,与循环系统、视觉、消化、神经等系统相关。
心为南方丙丁火正气,禀天离火之气,在人体属少阴之气,心火的阳神为病,分配命门。火与食神土相生,分配胃(足阳明),火被七杀土所克,分配小肠、大肠;火与比肩、劫财同气,分配脾(太阴),火被偏印金所克。分配肺(手太阴)、三焦(手少阳)。心火主神,神为黄,为血,与血液循环、神经系统、胃肠相关联。
脾土为中央戊己正气,禀中宫湿土之气,在人体属太阴之气,土的阳神为害,分配包络;土与食神金相生,分配大、小肠;土被七杀金所克。分配肺、胃。土与比肩、劫财同气,分配脾;土被偏印木所克,分配肝、胆。脾土主意与智,意为黑,为肌,与消化系统、肌肉、神经相关联。
肾为北方壬癸正气,禀天水之气,在人体属少阴之气。肾水的阳神为杀,分配膀胱;水与食神木相生。分配肝、胆;水被七杀木所克,分配肺、包络;水与比肩、劫财同气,分配肾;水被偏印火所克,分配小肠、大肠,肾水主志,志为青,为痰,与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泌尿、视觉相关联。
十神五行分配五脏,这是中医诊病的理论基础。它与《内经》中五脏相类,但是十神五行论十神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更为严密,使脏腑之间的病理关系变得十分鲜明、准确。
我们通常讲命理学与中医学相互联通、互为佐证,其最主要的理论来源就是五行十神配五脏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