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相冲能相信吗?
五行的相生相克是中医基础,也是道家养生及法术的基础。 很多人应该都知道“五行”这个概念,但未必所有人都清楚它的确切含义,以及具体的相生相克关系。 “行”这里指宇宙万物的五种运行状态。它们是:木、火、土、金、水。木代表生长;火代表炎热;土代表肥沃;金代表肃杀;水代表寒冷。这五种状态不断循环交替。 生即是长,克即是消。生中有克,克中生有。这就是万物生生不息的道理。
如果将身体看成一个整体,那么五脏好比中央政权,六腑好比州府官吏,皮毛汗孔犹如军队卫士,呼吸之气就是传递消息的驿卒,而五味饮食就像各种资源与财货。这些组成部分之间要互相配合协调,才能完成身体的功能活动。
人体五脏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如下: 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 一、木生火。肝木能够生心火,其具体机理在于:肝藏血,心血充沛则能生火。 二、火生土。心火能够生脾土,其具体机理在于: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弱则疾病丛生,而胃又主受纳,脾又主运化,两者相互影响。 三、土生金。脾土能够生肺金,其具体机理在于:肺气清肃则水液得以四布,脾胃才能够正常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 四、金生水。肺金能够生水液,其具体机理在于:津液上承,归于肺而化生津液,下注膀胱而成尿液。 五、水生木。肾水能够养肝胆,其具体机理在于:肝气疏泄,胆气和,则全身气机调畅。
除了上述五脏之间的关系外,还有以下组合需要记住: 在临床上我们常用中药方剂来治疗脏腑病证,此类方为君药者,一般是针对病因病机而立方,因此多具有药食同源的功效。常用的具有健脾作用的中药有:党参、白术、山药、薏苡仁、莲子肉、扁豆、芡实等;具有补肝肾作用的有: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杜仲、菟丝子、鹿角胶等。以上药物平时就可以当零食吃。
中国传统的一种相生相克学说。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相互对立制约,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运动形式。即:相生,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相生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我克者为我所胜,克我者为我所不胜。相克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克,是指金、木、水、火、土之间的制约太过与不及,而破坏其平衡协调关系,又称相违、相沴等。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即气化盛衰太过,则过度制约(“所胜”)和反向制约(“所不胜”)以致相侮;气化不足,则己所不胜者乘其不足而反向制约,己所胜者却反而制约不足者。如木气太过,能乘土并侮金;木气不足,不仅己所胜之土反会来侮,而且己所不胜之金也会来乘。木受金乘而侮土,或木被土侮而乘土,或木气太过与不及被金乘等,称为“木郁”;金受火乘而侮木,或金被木侮而乘木,或金气太过与不及被木乘等,称为“金郁”,余可类推。木郁,可见阳气抑郁不伸(善太息),头晕目眩,胁部引痛,腹痛腹泻,小便短少,咳嗽胸闷,或咳唾涎沫,其人面色青,《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称其为“木郁气冲”、“木郁之发……甚则折齿堕牙,发散脱落”。金郁,可见咳喘,胸胁引痛,喉痹,或声音喑哑,或鼻衄衄血,其人面色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称其为“金郁气错”、“金郁之发……甚则耳鸣掉眩,目不识人”。土郁,可见腹痛肠鸣,胸胁满闷,其人面色黄,食少便泄,肌肉困重,如裹湿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称其为“土郁抟聚”、“土郁之发……甚则饥而不欲食,呕闻木臭”。火郁,可见胸胁、胁下引痛,咽痛,目赤痒痛,头背热,壮热头痛,足胫痛不能久立,其人面色赤,口热唇赤,衄衄衄血,血注流溢,《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称其为“火郁内发”、“火郁之发……甚则咳喘,衄血,吐血”。水郁,可见水肿胀满,呕吐腹痛,逆气而泄,遗尿或小便淋浊,其人面色黑,腰痛头重,足不能久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称其为水郁、水郁发等。木郁以肝、肺、脾经受损为主,治当疏肝理脾或化痰散结。金郁以肺、肝、心经受损为主,治当清肃肺气,调和肝肾。土郁以脾、肺受损为主,治当健脾疏肝,补气升阳。火郁以心、肝、胆、胃经受损为主,治当清肝泻火,清泻脾胃。水郁以肾、脾经受损为主,治当益火培土温化水湿。
木郁可发生惊悸不宁的狂越之证,或发生内热食入即吐的反胃病,或发生黄疸。金郁可发生鼻塞鼻病或鼻出血,或肺部郁滞引起“咳”喘,或发生大便秘结的糟粕之病。土郁可发生腹胀痞满、饮食不化、肌肉四肢麻木等证。火郁可发生疮疹、喉痹、痈疽、衄血等证。水郁可发生飧泄、黄疸、水肿、痰饮等证。木欲郁则达之,金欲郁则通之,土欲郁则和之,火欲郁则发之,水欲郁则利之,使五行重新保持协调,达到治疗郁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