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五行属什么?
“五行”原本是中国古代哲学里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的原型是描述世间万物的相生相克的五个元素——金、木、水、火、土;这个概念后来被借用进医术里,变成了“五脏”(心、肝、脾、肺、肾)和“五志”(喜、怒、忧、思、恐);再又被借用进占卜算命之中,变成了“五行缺啥”。
最后,这个概念被引入到中医儿科领域,有了“五脏”中的“心火”、“肝火”、“脾胃之土”等,以及“五志”中的“愤怒”、“忧愁”、“悲伤”等等;同时还引申出了“五脏虚”和“五脏实”,以及“五体”(筋骨、肌肉、皮肤、毛发、指甲)、“五窍”(耳、目、口、鼻、二阴)等诸多范畴。
总之,在中医儿科学里,“五行”就是一个大大的载体,它就像是一个万花筒,各种不同的症状都可以装进这个盒子里面。 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这些属于中医理论的范畴,它不是建立在现代医学基础上的学科,因此不能被照搬硬套用于现代医学意义上的疾病命名。比如,说某人“心脏火重”就完全是不正确的(虽然它很通俗)。
我们都知道五行,相生相克。生,即产生、促进、辅导、包含之意。克,即克制、约束、抑制、排斥之意。行,即方法、手段、动作、方式、行为之意。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指宇宙间万物的性状可归纳为五类,且这五类性状又相互作用。将世界万物归类为五类,虽有些粗糙,但抓住具有代表性的一类进行研究,得出这反映这一类事物的性状的规律,再推广到所有这一类的事务上。这可大大减少科学研究的工作量。在中国,五行说不是为了解释万有引力,不是为了解释日月星辰为什么要绕地球旋转。而是解释世界上的五行是怎么相互作用的。中国要解释的是如何趋吉避凶。
五行学说是用来说明宇宙万物的生成及其相互关系的,它强调整体观念,描绘了自然界的5种物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这5种物质之间的运动,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不断变化着的。它们存在着促进和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维持着自然界和人体内环境的平衡。所谓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把五行与五脏相类比,是因为它们有某种特性或规律相似之处。脏腑器官的命名,有的就是从它们的形状命名而来的。比方说,肝主升和主动,非木特性莫属,把主黑、主西、通大肠的脏器命名为肺,也是和五行类比命名的。
教育五行属火。
在中国古代先人的印象中,心最能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思维能力、处理应变的能力、创新能力,都是出自于心。人的心就如同太阳,太阳发出光热,温暖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使植物繁茂生长。人的心发出思维力、主动力和创新能力,推动着人的脏腑器官协调而有规律地运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