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字五行属什么?
“淡”,读(dàn)时,属火; 读(dān)时,属水。 1、《康熙字典》标注的五行属性是古代“子平术”中的五行的定义。
2、现代命理学家不再使用这种古老的划分方法了,而是把十二天干分别对应五行中的某一行。现在的说法是“淡”属水。 为什么古书上的解释和现代的说法不一样呢? 原因是古人用字的随意性和不统一性导致的。 “淡”在古代有“啖”“笪”“笪”“瘅”等字,这些字都属于“淡”的异体字,在这些字的古文字字形中,“火”旁或者“日”旁都有存在。所以,古代的五行书中就有把“淡”属火的记载。 但是,当“淡”写作“笪”“笪”的时候,五行书中就记作水。 同样,当“淡”写作“疸”“啖”的时候,五行书上又记为土。 所以,按照古书中的记载,“淡”这个字就可以和五行中的任何一行相联系了。这样乱套了不是?! 其实,我们现代的人用字是比较规范的,只要仔细观察字形的演变过程就能找到规律,一般都不会写错。但是,古人在写这几个同音字的时候是没有规律的,经常会搞混。古人就把这些字都归到“形声字”中去,以音辨义。所以,“淡”属水的结论就是这样来的。 现在再看第二句话:“夏属南方,火旺之时,人如炎上,心浮气躁……” 这句话中的“火”“南”和“夏”是不是犯冲了呢?! 原来,在传统命理学中,四季被分属四个方位,春属东方,夏属南方,秋属西方,冬属北方。为什么这样分呢?因为季节的变化是由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决定的。而东西南北这四个字,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被视为“四大阴阳定位”。即:
北阴南阳东西立,左为阴虚右为阳。 中居水火土金木,对应东南西北方。 这就是说,在一年之中的春天,太阳由东北向西南移动,所以,春天是阴中之阳,即“东阴西阳”——“春木”; 在夏天,太阳由南向北移动,故夏天是阳中之阳—— “南火”;
在秋天,太阳由西向东移动,秋天是阴中之阴—— “西金”; 冬天,太阳由北向南移动,所以,冬季是阳中之阴——“北水”。 在这一年中,由于冬至一阳生,阳气开始萌发,所以,“冬至一阳生,大寒阴气盛”,此时,水冷木冻,万物不容。
到了立春,阳气上升,万物始萌。所以,“春分天气暖,清明草木荣”。 惊蛰,春雷响,万物复苏。这时,水暖而升,属于“水升船行”的阶段。 到了春分之后,气温逐渐回升,但上升的幅度逐渐减低,所以,天气渐暖而不灼热。
四月立夏,万物繁茂,水势旺盛。但是,五月芒种以后,由于土气渐厚,水流受阻,水气开始停滞、凝聚、沉降。芒种后的天气特点是炎热干燥。
夏至后,虽然阳光直射点逐渐南移,但是,地面温度仍然很高。特别是到了小暑大暑之际,正是“三伏”之头,天地之间犹如一个大蒸笼,空气中有如水汽一样潮湿。“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说的就是这一时节的天气特点。 立秋之后,气候逐渐转凉,同时,昼夜温差较大。
白露天气转凉,秋分过后,白天越来越短,晚上时间延长,天气渐冷。立冬以后大地封冻,生机潜伏,阴盛阳微。小雪节气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改为雪。大雪冬至,水冰地寒。小寒大寒,万物不容。 就这样,随着二十四节气图的展开,一年被分为四季八节,随之又被分割成二百四十天,一天分为十二时辰,一时辰分为四正刻,正刻又分阴阳。整个宇宙都被分成阴阳两个系统,每一个系统各含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循环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