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火配什么最好?
火是太阳,是光明,其性炎上,具有温暖、生发、向上、明亮等特性。 五行学说的中心思想就是阴阳和谐平衡。因此火太过或不及都会引起疾病。《素问·五运行大论》指出:“阳明燥金病者,……心热嗌干。”即是指火热太盛灼伤了津液引起的咽燥;而“少阴热病者,……心烦不得卧,舌干少津”(《伤寒论》)则说明心火上乘,心阴虚而内热产生的烦躁失眠。这些都属于人体阴阳失调而引起疾病的例子。
若从五行的生克关系而言,木生火,火旺则木焚;火克金,金衰则火势炽。所以过火则伤木,木被损伤则不能生化血液,而致心血虚;火太亢盛,水不涵木,则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热极生风,筋脉拘急则为抽搐。另外,心火亢盛,下移小肠,则小便短赤灼痛;肝火旺盛,胆汁外溢,则口苦口干;胃火上冲,则口臭发热。这些都是由于五行之火太过而引起的病变。
若是五行之中缺少了火这一因素,也会产生疾病。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论》说:“天暑汗出,腠理泄了,脉虚粉肿,寒气从中而生。”就是指外部严寒之气侵入机体,体内产生了寒凝血瘀之状,阳气郁而化热,热蕴于里,蒸腾津液,弥漫气道,形成痰饮。又如《金匮要略》所说:“病疟,发则寒,复发热,若有鬼神。…………阴阳俱微,人迎脉寸口脉平,尺脉弦细,此阴阳俱虚,邪气干里,正气弱,不能胜邪,治主病在外,先刺俞窍,后服汤药。”这即是说,若机体抗御外邪的能力低下,无力驱除入侵的邪气,就会出现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从而发生疾病。 五行学说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变化的,都是有生的,有克的,就有复归于无的。所以在治疗方面就要根据生克制化的规律给予调整。在用药的时候,就可以按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差,使机体恢复正常的运转。
比如,因热所致的疾病,就可以选用凉性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果属虚热的,可以采用滋阴清热的方法;如果是实热,可以通过清泻肺火的途径达到治则。 利用五行相生的规律,还可以进行食补。比如在补锌的同时,注意补充含铁的食物,促进锌的吸收;在补铁的同时,注意补充维生素C和蛋白质,利于铁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