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五行属什么属性?
在《中庸》中提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强者为义,勇者为仁。” 由此可知,在古代儒家学术体系中,“仁”与“智”是一对范畴。二者关系密切,但各有侧重。 “智”侧重于认知和能力,而“仁”更偏向于情感和道德。 所以,孔子才会说,“智之,仁之。” 那么,是不是拥有智慧就自然会有仁德呢?孔子没说错这句话吗? 孔子当然不会错。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在孔子看来,那些智力低下的人是没有资格获得仁德的;或者说,他们即使获得了仁德,也并非真正的仁者。 在孔子看来,只有“能近取譬”之人才能成为仁者。所谓“能近取譬”就是能够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地去帮助别人。这一点恰恰是建立在人的主观能动性基础上的。所以孔子才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如果将“能近取譬”延伸一下,它还包括两个意思:一是主动关爱他人,二是对自己有严格要求。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仁者。 比如我们看到一只流浪狗,觉得它很可怜,想把它送回家,这是“仁”的表现;但是我们并没有把这只流浪狗当作“仁”,因为我们对它并没有像对自家宠物那样无微不至的关爱。如果我们真的像爱护自己的宠物那样去爱每只流浪动物,那么我们一定是仁者了。
同理,如果一个学生成绩差到极点,老师对他毫无办法。如果他突然有一天明白了自己之所以成绩落后的原因,并且立刻开始认真学习,那他就是一个具有仁德的人了!虽然这个例子的说服力不强,但是道理就是这样。 一个自律的人必定是有仁德的人,但拥有仁德不一定就能成为一个自制的君子。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