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源属什么?
这个问题,我几年前思考过。 先说一下我的结论,五行源头应该不是五类元素(金木水火土)。 五行的原始含义应该是一种运动状态! 比如说“水”的原始含义应该是“流动的状态”;而“火”的原始含义是“燃烧的状态”。
这种状态的定义,肯定不是从元素开始的,因为自然界根本就不存在元素(这是量子力学的结论)。 那么古人是怎么得到这些字的呢? 我猜测,可能是一类人,长期观察天象,比如月相、恒星轨迹等等,发现很多现象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并且把这种现象用文字记录下来,形成文化。 而另外一群人,可能是捕猎者,观察到火焰、潮汐等有规律的运动,也形成了自己的文明。
这两种文化互相影响,慢慢演化成当今的文化。其中,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的数理思维。 但是,这个解释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啊,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五行只是代表五种运动状态的话,那为什么是“水木火土金”而不是别的顺序呢?这多出的四个汉字,到底意味着什么?
后来我想到了《易经》中的“卦”,也许能解开这个谜团。 《易经》中有六个卦,每一卦由三根线段组成,分别代表阳爻、阴爻和阴阳合和。而每一卦也有各自的排列规律。
比如说乾为天卦,六根线段的排列是这样的: 三根阳爻连续排列——表示天气晴朗,昼长夜短,物极必反,所以有“乾道变化,各正其位”的说法。 坤为地卦,六根线条是这样排列的: 全是阴爻,表示厚重、包容、顺从。 所以有“厚德载物”的说法。 如果一根阳爻一个阴爻交替排列,像这样的卦,在《易经》里有三个,分别是泰卦、否卦和大畜卦。 泰卦是这样: 从上到下依次是阳爻、阴爻、阳爻、阴爻……表示阴阳和谐、万物亨通。
否卦是这样: 上半部全是阴爻,下半部全是阳爻……表示阴阳隔绝,君子独善其身。 大蓄卦这样: 上部是阳爻,下部是阴爻……表示积蓄,含而不露的意思。 所以,如果把上面四卦(乾坤艮兑)看做是五个方位的话,那么下面三卦(泰否大蓄)其实反映的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这就是“易”的含义吧。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是这四个字呢? 多出来一个字,是什么意思呢? 我想了想,大概是古人发现,水总是往低处流,而火总是往上烧。这就导致了“水火不容”的情况出现。 而金总是往下坠,土总是往里收。虽然金有“从革”的性质,但是土有“载物”的特性呀,所以五行当中就有土这一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