瘾五行属什么?

熊炜豪熊炜豪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瘾”这个字,出自《黄帝内经》。 该书在谈到五志即肝气、心火、脾土、肺金、肾水的情志变化所引起的疾病时说到:“怒伤肝”“哀伤肺”“恐伤肾”“思伤脾”“喜伤心”,同时还谈到一种特殊的致病因素——“郁”:“忧郁生病”(《素问·五脏生成篇》)。 “郁”是指情绪不畅导致气机不通畅,是中医概念里的气郁。

书中还讲到:“忧悲多嗜睡……劳劳则目瞑(目闭),欲眠”(《灵枢·大针篇》)。可见古人已观察到情绪与睡眠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黄帝内经》中,有关嗜睡的病因病机还有: (1)饮食疲劳所致:“此五气之不足,四脏之气治发也……”(《素问·五常政大论》)这是说脾胃气虚,升清降浊功能失调,营血亏虚,脑失所养而发为嗜睡。

(2)“上虚”所致:“上虚则眩,……故卧而梦中……下虚则肿,故腹满。”(《素问·阴阳别论》)这是指肾虚不能温煦脾土,水不化气,土湿则困,故出现腹胀、少食、嗜睡。

上述病因病机中都涉及到“气”和“血”。因此有人提出,嗜睡一症,多与气血运行失常有关。 到了汉代,人们开始采用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现象,如《黄帝内经》中说:“肝属木,木性可曲可直;……肾属水,水性润下。”于是,人们将生理上的“曲”和“直”,病理上的“郁”与“泄”结合到一起,用五行学说进行阐述。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指出:“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但头汗出,脉紧弦者,此为厥阴经绝,后三日死。”(注:此处“厥阴”经实际上是指肝经)“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语声嘶弱,四肢微急,小便不利,大便硬者,此津涸肠燥,故见便硬。”(《伤寒论》)。

这里的“厥”是指手足厥冷;“阴”是指身体下部或内侧。张仲景认为,人体阳气应当“离照当空”,“阴”才能得其滋润。如果阳气过盛,就会灼伤阴气,出现“壮火”;而如果阳气不足以振奋全身,就会出现“羸弱之火”,这两种情况都会引起“消渴”。可见他这里讲的“阳盛”和“阳虚”均属于功能性病变范畴。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其著作中最突出的是对经络和腧穴的记载,为针灸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在论述中风时指出:“风邪入于经脉,血气不行,发为偏枯。”“血脉壅滞,不得宣通,筋骨肌肉,随脉闭塞,四肢不遂,百节挛痛。”“风邪搏于气血,血气流聚,攻于经脉,瘀阻络道,风邪郁气,厥阳发狂。”

其中“痹”、“痿”、“厥”皆指功能性障碍。 晋唐时期,人们对经络的认识已经相当深入,开始运用经络理论指导临床实践。这时人们对某些功能性障碍疾患,已经开始从经络途径出发进行解释。王冰在注解《黄帝内经》时提到:“经络者,行流之气,营其血气。故百病之理,皆在经络。”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指出:“若平素体内有积热,受邪则发昏倒,浑身发热,此乃风热之病进于经络。”他在《千金要方》中还谈到,一些患头痛、体胖、面赤、舌苔黄的人,治疗当以泻实为主。 宋代的《局方》中首次应用“补气”、“补血”治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这一时期的《圣济总录》还提到:“夜梦健忘,精神散乱,心热气升,唇舌干燥。此由酒色过度,伤损命门之火,以致阴虚生内热。”这似乎已经注意到心理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元明以来,随着外科的进步,对某些功能性疾病的认识逐渐深化。 王肯堂在论述“梦遗”时说:“夜间梦之中,阴阳相激而梦遗者也。”(《证治准绳》)杨士瀛在论述“小便不禁”时说:“此肾虚而不能主膀胱也。”(《仁斋直指方》)他们已将心理因素纳入诊断范围。

清代名医张璐在《谦斋医话》中谈到病因时应注意精神因素的作用,他说:“凡病多因气郁而生,郁则中生热,热则生痰,痰随气郁,走结脏腑外荣肌肤。今人谓之心火或肝火,古人所谓痈疽疗毒,无不由此生气。”他还强调:“一切病先调其气,后调其血。药须适量,喝得饱胀,气安得舒?”

冉发仁冉发仁优质答主

“瘾”字是汉字,不是简体字或繁体字。这个字从字形结构上看是个会意字,其中有两个形声字组成的偏旁,两个表意的字组成的字框,所以它是复合结构。它表示的是一种心理活动,由一个人自己产生的一种欲望。 比如烟、酒、茶、咖啡等,都是这种物质通过口腔进入人体,使人产生生理上的快感。

这些物质中有些是有害的(烟草)对健康的损害很大;但是有些是有益的,甚至能带来很大的利益和好处。 但是我们人类在满足这些需求的时候会产生一定的代价——吸烟有害健康,喝酒也伤身体等等。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