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如何配五行?
“五行”,是古代中国道家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来源于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子在《墨经》中提出的“五德”之说。西汉的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传》中提到了“五行”: “扁鹊者,勃海郑人,姓秦氏,名越人……” 可见从战国到汉朝,人们是用两个字记人的姓氏的。其中第一个字表示姓氏,第二字表示性别(古人常以“伯、仲、叔、季”等表示同姓同宗男子的排行)。
东汉的王充在《论衡·物势》中指出: “寅木,卯木,辰土。巳火,午火未土;申金,酉金,戌土,亥水,子水丑土。寅亥相兼为木,卯戌相兼为火。……此五行为相生之序。” 将王充的文章与司马迁的记载相对比,可知汉代的人已经用单个字记人姓了。而这里的“寅”“卯”“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个汉字恰好对应的是十二地支。这就是后来算命先生口中常说的“地支藏干”。 王充还提到了十二地支与五行之间的对应关系: “寅木属木,亥水属木……午火属火,戌土属土……丑属阴土,辰属阳土。” 这里要注意的是,王充所说的“土”是阴阳属性之分,而非八卦中的“坤卦”或“艮卦”之意。这反映出了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十天干的阴阳属性并以此作为区分五行的重要依据。
到了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在他的著作《周易本义》中提到了“五行”: “阴阳五行,方术之本。五行者,一阴一阳,阴阳之气也。……木火土金水五行,阴阳之气有定。” 由上可见,无论是“天圆地方”说还是“阴阳五行”说,它们最初都是从哲学层面入手研究世界的构成和本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