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有什么说头?
这个问题好!我尝试用比较浅显的文字来解释五行,但涉及到一些阴阳五行的基本理论,所以难免有些抽象。不过,既然提问者已经看了那么多的答案还是觉得云里雾里,那说明五行确实不是那么容易被通俗的解释清楚。 先简单介绍阴阳五行是什么。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世界被描述成相互联系的两种力量的体现——阴与阳。这种思想被应用于各个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学。在医学中被用于解释人体时,人与宇宙便被分成阴阳两部分。
在人体之中,有形的部分是阳,无形的部分就是阴。阴阳又可以理解成有形及无形两个方面。而五行则分别是木火土金水五个方面的代名词。 接着来说说五行怎么来的。这是上古先贤通过观测天体运行得出的结论。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时所处的位置划分成5个区间,每一区间被命名为一行。这5个区间对应着现在的“金木水火土”五行。
为什么是“金木水火土”呢?这得从太阳的活动周期说起。根据现代天文学的理论,太阳在一年的运动过程当中,由西向东共有5个极小周期(每颗行星都要经历),分别叫做“小寒大寒立春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等。每个节气代表15天,而立夏则是春分后的第50天。立夏之后,太阳到达了另外一个区域,这个区域被叫做“小满”。小满之后,太阳进入另外一个大圆,在这个大圆当中运行一周又被叫做“芒种夏至小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等。
每一节气的开始时间都被标记在了公历的日期上;每一个“立”字后面标注的干支就是每年的起始时间点,也是人们记录节气最好的参照物。 那么问题又来了,什么是“岁首”?每年的第一节气到底是啥?古人是如何确定的呢?在现代科学尚未发明的情况下他们又是如何做到精确到每天的? 关于这些问题,我曾经在别处答过,这里直接引用: “岁首”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在现代天文历法中,“岁首”指的是公历年月的交节日,即公元纪年法确立的那一天。
在古代没有公历和天文望远镜的情况下,“岁首”的确定靠的是观察星象。在夜晚,观察北斗七星的斗柄(也就是指向北方的一排星星,每年初一早晨,北斗的斗柄指向东北方),当北斗的斗柄指向寅位的时候,意味着“岁首”的到来。
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定位,具体的计算还要复杂的多。因为在北半球,一年当中太阳的运动轨迹是一个顺时针的方向。如果正对着北斗的斗柄指向某个方位,那么再过15天,北斗的斗柄会逆时针转90度,也就是指着另一个方向。又由于地球公转的原因,太阳直射点每月移动一个纬度,每移过一个纬度和一个经度,时间就会流逝15天左右。通过观察北斗的斗柄指向上哪个方向,然后再换算经过的时间,就可以得到每一天的具体时间。最后把这些零零散散的时间段加起来,就得到了农历的月份。 最后把每个月的时间加在一起,就是365天左右。虽然这一天数比实际的公历年份要少,但是每个月多出来的一天会被计入下一个年份当中。这样推算出来的农历年份比实际的公历年份要多出11天多,每隔几年就要设置一个闰月来调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