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里五行分别代表什么?
一、什么是“五” 《国语·晋语四》说:“五,阴阳之数也。”韦昭注解说: “五行之气,周流无穷,往来无形,终始相润;故四时更用,不可穷极。”这就是说,“五”是天地间阴阳二气运行不息的抽象化表现。那么,这个所谓“行”又是什么意思呢?王弼解释《周易·系辞传》中“行乎无尽”时解释说: “‘行乎无尽的’者,谓阴阳也……推而行之,则谓之行,体而行之则为阴与阳也。”(《周易略例·明象》)也就是说,所谓的“行”就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力量的意思了。因此可见古人说的这个“五”就是“五行”——金木水火土,这五种推动万物的力量。
二、为什么是“五行”? 在中国上古时期,人们把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概括为五种:金、木、水、火、土。其中,木火土水是相对稳定的实体物质,而金则是流动的不稳定物质,比如金属矿石从岩层中开采出来要铸炼成形便需要火,这便是“真金本不熔,欲使成器故须火”的道理了。在原始社会时期,当人类掌握了简单的加工手段以后,就开始对五种物质进行分化组合,于是产生了各种器物和器具,这些器物和器具被用于农耕、狩猎等生产活动后逐渐又被赋予了各自不同的象征意义——比如土用来耕种所以土具有了生命与养育的意义;用火来照明烧烤打猎等等从而有了光明和力量的象征义;而金属在冶炼之前多处于矿石状态,这种形状使得它具有了封闭性的特征,因此在青铜时代金属被用来制造礼器之后便有了威严和尊贵的含义;至于木和水这两个实体物质的象征义就不用说了吧。这样,最初的五行便被赋予了如此这般的社会涵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人又不断给每一种符号赋予新的内涵,于是我们的祖先便将五种最基本的自然符号发展成了影响中华民族文化几千年的哲学思想。
三、相生相克 所谓相生即生我与我生的关系,也就是滋养与被滋养的关系。具体说来就是:木生火,因为木燃烧才生出火,此乃万物生长之母;
火生土,因为火的烧灼才能生成土壤,这是阳光普照大地产生大地滋润的结果;
土生金,因为金属矿物藏居于土壤中,经挖掘冶炼而成金银铜铁等金属之物; 金生水,是因为金若有形又能变作液体,而液体的金属多为汞;
水生木,因为水温环境适合水生动植物生存,故有万物生长之说. 所谓相克即克我与我克的相互制约作用,亦即克制和被克制的反作用力。其关系如下: 木克土,因为树木能克制土地的生长,故有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土克水,因雨水过多会使土地软陷,故土可制水;
水克火,因火遇水会熄灭,故水可灭火;
火克金,因火烧可以融化金属,故金怕火;
金克木,因其有切割树木的功能。 当然,五行学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所著兵书《孙子算经》中就提出了六艺论的说法:“天有一爻(yáo)人有一道地有一仪君各一事。”“一日道,二日法,三日术,四日变,五日数。”这里的六个概念已经超越了五行的范畴,但是它们仍然是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思维的表现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