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五行怎么穿法?
首先,明确一个事实:古代人没有“五行”这个概念的,所谓“五行”是现代人的一种简化和归纳。在商代、周代乃至秦一代,人们是没有“金木水火土”这些概念的(虽然他们知道金属、木、水、火、土),所谓的“五行”就是五种行次的排列,或者称之为五行的顺序。而“金木水火土”只是“五行”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 《尚书·洪范》中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就是五行的原话了,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发现了水木火土金的排列规律。并且,这种观点一直延续到现在,没有人怀疑它的正确性。
那么,既然古人早就发现了这种排列的规律,为什么要大费周章地搞出一套“土在上,金在水,火在中央,木在左,金在右”的理论出来呢?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古人对宇宙的思考。 地球是被一个巨大的旋涡所包围的(现在的人认为是一个巨卷状结构),这个旋涡的中心就是传说中的“太极”;在这个旋涡外面的是由金、木、水、火、土构成的五个行星。这五大行星各有一个守护者神,也就是“五星之精”,它们的守护者分别是: 东方岁星木星之精-句芒,掌管春天;南方荧惑火星之精—祝融,掌管夏天;西方太白金星之精-少昊,掌管秋天;北方辰星水星之精—颛顼,掌管冬天;中央镇星土星之精—后稷,掌管中土。(注:这里把五方与五行对应起来,其实是不正确的,因为五行的中心不是土而是金)
为什么这里要介绍古人的宇宙观呢?这是因为古人是通过观察天象来推测季节变化并以此作为农事指导的,因此对“五行”以及“五星”都很关注。而我们现在看到的“五行”理论则是来源于此,只不过后来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金木水火土在这套理论里既是物质也是方位,它们还有一个属性叫做“数”,即每个元素都有相应的数量,比如水一,火二……这个数是古人用来计算天干地支的工具,详见下表。
十天干: 甲丙戊庚壬 乙丁己辛癸 合数:10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庚戌辛亥 戊子已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庚子辛丑壬寅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庚戌辛亥壬子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庚辰辛巳壬午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庚子辛丑壬寅 甲辰乙巳 十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合数:12 子午卯酉戌亥 辰戌丑未 寅申巳亥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 戊辰己巳庚午辛未 壬申癸酉甲戌乙亥 月日时: 子午卯酉戌亥 辰戌醜未 寅申巳亥 以上表格里的每一列数字相加都等于36,每一个行加起来也都等于72,可见这套系统是很严谨的。而古人就是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位置变化来判断时辰的。 所以最后总结一下,关于五帝五行穿法的结论如下: 在时间上,早起鸟先飞,中午时太阳最高,黄昏时鸟归巢(古人以月相判断昼夜),夜晚时蛇出没。在空间上,东南为阳,西北为阴。在个体上,男子属阳,女子属阴。所以具体穿衣的时候应该结合上述四个因素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