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八字怎么定义?
关于这个问题,需要从五行的基本概念来入手进行论述。 《左传》中记载了这样一段传说:大禹治水的时候,带领部众来到一个地方,这里江河交错、水道混乱,大禹决定在这里疏导河水,但不知从哪里下手为好;这时有个叫益的人出来献计说“治水应该先识水之性”,于是禹就向益求教如何才能知道水流的属性呢?益回答说“这是五行之职啊!金能生水,水性下流,火能克金,木能生火,土能克木……”大禹听完之后大喜过望,立刻让益将这套理论传授给所有的治水人员并以此为依据来划分治理河道的区域;这就是传说中的“禹分九州,察其山川”的故事。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对于五行的认识是从观察自然界现象中得出的自然规律,而五行的本质就是自然界中的五种基本属性,即:金、木、水、火、土。这种看法与现在普遍认同的五行为金、木、水、火、土是有所不同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现在的五行学说虽然也谈到了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但这些物质与上古时期所讲到的五行是有很大区别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还需要从五行的起源谈起。 五行的起源大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各大流派纷纷阐述自己的观点以争取更多的拥护者。
在诸家之中,以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最有影响。由于两派的理论都有一定的道理所以一直争论不休难以分出胜负;直到汉代才有人提出一种新的观点来解决这个难题——以阴阳为纲,以五行配四时。 这个说法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二气构成的,而阴阳又分别对应着春夏秋冬四季,春季属阳,夏季属阴,秋季属阳,冬季属阴;同时阴阳又可以相互转化,也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而五行分别与春夏秋冬相对应的关系则是:春季属木;夏季属火;秋季属金;冬季属水;每年末一个月属于土。 由此看来现代五行的实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自然界的五种物质而是代表着不同属性的一组阴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