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是怎么产生的?
这个问题很复杂,要讲清楚得花不少笔墨了…… 首先说什么是“五”?什么又是“行”呢? “五行”这个概念并不是中国古典哲学中最重要的一个范畴,但却是影响最深远的概念之一——在现代汉语之中许多关于事物的词汇都是建立在它之上的(比如“行为”“行动”“运行”“航行”……)那么什么是“五行”又是什么呢?
《尚书·洪范》云:“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火、木、金、土,谓之五行。”这似乎表明五行就是五种基本物质,但这只是对当时人的理解而言的,实际上“五”与“行”都包含着更深刻的含义,且先来说“五”吧! “五”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数字,在古代文化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所谓“阴阳之变尽在五数”[1],所以有所谓的“三五道”。而这里的“五”则是一个“变易”概念。
孔子曾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孟子•尽心上》)。可见“新”的含义是“变化”的意思,而这正是“五”所具有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四”是个定数,只有到了“五”才能开始变化了——“四”是指天地人神四方四时,万物都在这四者之间产生或消亡;但当“五”出现的时候万事万物就都有了新的变化并产生了新的意义了。这就是“五”的重要性了。
再来说说“行”是什么,在这里其实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从空间方位的角度来解释的,一种则是从时间概念上来的解释的。 我们先说第一种解释: 在《易经》中有所谓“以四为方”的说法(见:《系辞下传》),也就是说四方是固定的,而变化都是从中间开始的,所以“行”指的是变动不居之意。 再来看第二种解释: “天有五行,水火土木金” (《尚书·洪范篇》)[2]这里说的就是“行”和“天道”的关系,所以“行”在这里指的是时间的流逝以及事物的发展变化,也就是所谓的“运动论”或者说是“发展观”;这也就是古人为什么要用“行”而不是“动”的原因所在了。所以说无论是哪一种解释,都离不开一个“变化”的概念在里面,而这种“流动不息”正是五行之所以重要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