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字五行属什么?
五音(宫商角徵羽),中国古代音乐的理论之一。亦称“五声”。古代音乐的五个基本音级。不同民族的音阶排列有所不同,我国的民族调式则分为宫、商、角、变角、徴、羽、变徽、宫八音。 古人把每一个音按照它们发声的音准高度而加以命名。在五声中,各有一个中性音(即“合”音——无音高可言的字眼儿),所以实际只有四个音。四个基本音级分别用“一”“二”“三”“四”标出(注);每个音都有其相对固定的音高位置和名称,如五音“宫商角徴羽”(即我国传统音乐的五个音级名称"12356")。 在现代的记谱法中,把这五个音按由低至高的顺序分别记为do re mi sol la (或低音re fa si do)(简记为d r m f a s )。这样,在乐曲的标记时便有了一个方便的方法。 以上所谈的是五声音阶,它由五个音符组成,没有七度以上的音。由于没有4与7两个音,它的乐曲听起来就显得比较平淡。因此,我国民族乐器常用变宫、变徵两音来增强曲子的色彩性。
中国的传统乐律学对泛音的研究非常详尽。人们发现,以任何一个自然音的基音(即最低音)作为它的某个倍频程的泛音频率的振响,所获得的听觉效果是不同的:当这个倍频程恰好包含一个本位宫音时,此音听起来就特别和谐悦耳,称为本位宫。若此倍频程不包含本位的某一宫音,则在发音上就要稍加变化,以达到和谐的要求,这种发音方法叫做移宫。反之,如果把这个倍频程正好包含了一个本位的变宫音,那么这个音听起来也具有特殊的和谐感,这就叫作本位变宫。倘若本倍频程不含有本位的某一个变宫音,那么在演奏时为了达到和谐的效果就需要稍微将音升高一些,这就是所谓的“假移宫”或者称之为“上变宫”。可见,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来说,除有本位的宫音外还有本位的变宫音,这使传统音乐的色彩更加丰富。于是人们在上述规律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下变宫和上徴两种更复杂的泛音结构。这些泛音结构在乐曲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产生了特殊的美感。中国传统的音乐理论不仅研究这五音,还进一步研究其它的泛音频率关系,并且根据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建立了不同的体系,其中最常用的是十二平均律中的五种。除了这五种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体系,不过现在已很少使用罢了。 上面所说的各种泛音频率关系都是针对纯一的乐音而言的。然而在实际的音乐创作中,人们往往采用一些近似于纯一但又不完全相同的泛音来进行作曲,这使得乐曲听起来更加生动活泼,更有特色。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复合泛音: 一、四度相生。它是泛音中最简单的一种,是以下宫音为本位音的四度关系为基础而构成的一种复合泛音结构。 二、五度相生。这是最基础的一种泛音结构,通常用它来构造所有的复合泛音。 三、纯五度相生。这是一种五度相生的变形结构。 四、六度相生。这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泛音结构,通常用它构成的泛音比其它结构的泛音要明亮一些 五、纯六度相生 六、上四度相生 上四度相生是在五度相生基础上产生的,它的泛音频率关系与下面要介绍的“下四度相生”刚好相反。